(ps:第一更奉上!第二章争取十一点半之前出来!)

过了几日,准确的是在老尚书下葬七天之后,太子便南下江南郡。

这实在是一件大事,好多淮扬道的高官们都庆幸太子殿下终于走了。

在这段时间里,太子殿下除了日复一日的接见各种官员之外,并没有什么王家有些人想的那样能与鹊桥仙的花魁请问姑娘来一场相遇不如偶遇的邂逅,如此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太子风流淮扬道、醉卧美人膝之类的佳话传出。

太子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观察使衙门召集众官员,当众宣读了晋帝的圣旨,即那封召王臻为大晋吏部尚书的诏书。

也正是因为这一纸诏书,所以太子离开滁州城,才变成了一件大事。

各级官员都备上了厚礼,上门庆祝,虽然被王臻拒之门外,但是也没人觉得气馁。

淮扬道即将出第二位尚书大人,还是父子两尚书,绝对是一段可以传为佳话的事情。

就是之前一段时间被谢神策用谋反罪名压得出不来气的官员们,此时也都重新活跃了起来。

王家族中自然有人借机重新嚣张起来,叫嚣什么谢神策不出席老尚书葬礼是大罪之类的,却都被王臻一手镇压。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王臻也知道自己失了先手,从此失去了对付谢神策的最有利时机,但此刻他一点也不在意了。

淮扬道还是被他保留下了一大批忠于他的官员,淮商还是掌握在了他的手中,王岱也表示了服从。即便是在他走后,晋帝将淮扬道来个大换血,他也能够保证,将来的淮扬道,还是王家的淮扬道。

唯一的变数,恐怕就存在于江南郡了。

......

......

谢神策已经能自己走动了,伤势恢复良好。他的伤大多是外伤,只是当时消耗极大,以致虚脱,静养了一段时间便好了很多。此时除了背上以及手臂上的几处伤口较深,其他基本上都已经愈合了。

如此又静养了三天,谢神策告别王解花,带着一队缇骑,追太子南下去了。

王解花本来是准备跟着一起去的,但被谢神策拒绝了,王鼎这个时候也不愿意女儿远行,便说服了谢韫,两人合力将王解花留了下来。

谢神策站在船头,看着长江天堑,过金陵经镇江,然后走水路南下,走了两天,才慢悠悠的到了无锡。

相比四年前,如今的无锡更加的热闹与繁华。

大晋的连年战争并没有给这里带来多少创伤,反而因为国家需要大量物资,刺激了江南郡的生产,不但消化了商户们囤积的大量货物,还进一步的促进了流通。虽说其中有不少物价飞涨之类的问题,但是相对与其他地方而言,已经算是难得的平安地了。

谢神策没有进城,只是从四面八方往来的商户与进城人身上,就看到了巨大的生机。

动荡,也未尝不是一种机会。大晋西面与北面的战争,反而使得东部与南部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