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多么有异国的情调了。

到处少啥劫掠的洋大人们, 大概也想着给自己寻摸一处能够稍微放松一下心情, 顺便体现在他们的殖民之下中国的环境有着多么的舒适宜人呢,所以在霍霍烟城的时候,就没有霍霍山东旁的地方那么的厉害,莫名的就给胶东半岛的民众们找了一处能够稍微喘上一口气的地方。

而这个地方,也是为了防止青城的百姓与工人们实在是不堪压迫,若是能够放弃现如今的一切的话,逃难到烟城,成为那些农场主的佃农们说不定还能有一条活路。

那么为啥说是青城的百姓还需要这么一个标杆来对比着呢?

因为与平原地区相对狭窄且山地居多无法建设多少厂房的烟城不同,青城虽然有山,而且还是名山,但是它相对平缓的地势以及辽阔的平坦的地势占据整个城市大半的区域的构造,让它成为了那些投资工商业,建厂房以及修建大型建筑的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同样的,在一座又一座的工厂建立之后,在这个城市生活着的百姓们,也在向着工人群体在转化。

作为一开始并不拥有学识或者说是基本技能的普通青城百姓来说,他们若是去这些工厂去应聘的话,都是要从最苦最累的底层工人做起的。

待到他们做了三五年终于掌握了一两门能拿的出手的技术的时候,却发现长时间从事着重体力劳动的他们,已经无法再进行繁重的工厂的工作了,哪怕是技术工作也力有不逮。

到了这个时候,一个失去了主要劳动力的工人家庭就失去了他们最大的经济支柱。

若只是身体虚弱到还好,起码男人还能打打零工,再不济用这么多年当工人积攒下来的微博的收入,到一些小工厂主的小作坊里边做一些轻便的活计。

可若是在工厂里边,因为粉尘,化学制剂而得了重病,亦或是在操作机器的时候因为机械故障而造成了残疾……那么这个家庭才真是彻底的垮掉了。

而这样的家庭,在青城竟然不是个例,它甚至是占据着极大的比例的,若是一初来青城讨生活的人,在未曾做好准备的时候,就先去青城的贫民棚中去瞧瞧的话,他说不得立刻就背着行李返回那个仿佛很困苦的农村老家。

因为在这些棚子里,居住的全都是缺胳膊断腿的人,亦或者是那些无法走出房门的,因为重病躺在床上等死的人。

难道说他们不知道那些工厂主们是多么的苛刻?每天一睁眼就在上工,机器开到深夜还在让他们加班加点的工作是如此的繁重?

不,他们都知道。

但是他们为了那小工一个月12块钱,正式工一个月18块,熟练工一个月22块,技术工一个月36块钱的‘高额’工资,他们也必须咬着牙干下去。

有了这些钱,足可以供应一家四口甚至是五口基本的嚼咕,若是能够拿到熟练工的工资的话,每个月结余出来的钱,还能供应家中一个孩子去读读学堂,偶尔吃一顿肉,过年过节的还能裁一身衣,在贫民区里可以租上一栋独门独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