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此时南方另一强力军阀势力黄得功尚拥兵于安庆, 虽然黄得功所部在九江之战中遭到了大顺军郭君镇部的沉重打击, 实力严重受损。可勇卫营出身的黄得功所部,依旧是南方各支明军部队中最为强力的一支劲旅,刘良佐和高谦所部皆是蚁聚乌合之众,马士英也认为强攻安庆,未必能够得手,一旦时间拖宕,等到郑氏水师回援,则江北军阀就将错失南下的好机会。

于是马士英便为刘良佐和高谦二镇出谋划策,提出了联合黄得功以拥立福王称帝的策略。

这时候由于北来群臣的到来,崇祯皇帝是被清军所弑杀的消息,已经在一时间轰动了大江南北。由潞王监国的南京小朝廷,为了抗拒占领长江上游的大顺军,居然强行压制这一消息,妄图延续此前的远交近攻、联虏平寇的大略,早就引起了南人的强烈不满。

马士英认为南都政权的过失自当由担任监国的潞王负责,而与总督戎政的福王无涉。

那么以拥立福王继承大统为理由,应当是足可以说服黄得功的。只要黄得功愿意加入定策拥立的大军之中,那么三镇联手,又应当是足可以压制江南其他反对势力的。

刘良佐本人并无大略,但高谦久历河南、山东战事,在面对大顺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是能够死里逃生,这一点甚至已经超过了左良玉,他也因此“盛有武名”。

惯于投机的高谦,马上就认为马士英的这一策略是乃不世出的良计。于是马士英、刘良佐、高谦三人便在凤阳歃血为盟,又收容了一批因为大顺军强力镇压而从河南出逃凤阳的土寇武装,聚兵三万人,号称十万大军,经庐州南下,直抵安庆府境内的枞阳。

到枞阳以后,马士英亲自前往安庆府城,将刘良佐、高谦意欲拥立福王称帝的消息告知于黄得功。黄得功一时意动,但他认为福王尚在南京,不在三镇手中,一旦福王被江南党人趁乱挟制,那么三镇岂非是做了白工?

马士英于是提出三镇在安庆便打出拥立福王称帝的旗号,大张旗鼓地沿江东下,收取镇定人心的作用。

黄得功尚在犹疑间的时候,刘良佐、高谦二镇已经分别从枞阳和黄石矶方向威胁安庆。黄得功手中的勇卫营固然较江北二镇更为善战,但如果硬打一场,势必会大大减损黄得功手中在家九江之败后本就十分有限的兵力。

经过审时度势以后,黄得功决定率军离开安庆,接受马士英的提议,前往枞阳与刘良佐、高谦会盟。

马士英与三镇联合,立即在枞阳打出了拥立福藩继承大统,“北伐中原、扫清幽燕”的口号。但他们“北伐”的真正目标,当然不在“北”,而是在“南”,这样一支四万余人的杂牌军队,随即便号称二十万大军,沿途纵兵焚掠,大掠池州以后,直扑向南京城。

刘泽清、高起潜这一派妄图拥立远支宗室的力量,此时正在镇江方向准备联合苏观生的津辽水师渡江,郑氏水师则正在进行拦截,尚无人料及三镇大军自南京上游扑来。

但此刻的江南并非完全手无寸铁,浙江巡抚黄鸣俊已经启用了在籍的原任漕督朱大典训练浙勇,在江南一带分驻有大约二万人的浙勇部队。

这支武装虽然尚缺乏骑兵、枪炮,其中骨干兵力又被此前的何刚、许都等人带走许多,但经过这段时间来朱大典的整顿训练,同样具备相当实力。

于是,南都小朝廷的一场大内战,终于到达了彻底爆发的时刻……

无论谁胜谁负,都将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南都政权将无力干涉顺清之间的中原决战——不过即便没有发生这场内讧,南都政权的干涉力度,恐怕也会是相当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