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西洋那边, 那帮夷人直接用***充当引火药, **率就更低了,只有六七成的样子。

当然按短毛老爷的说法,那帮夷人也是叫一根筋——单独一根引火筒不可靠,再加一根不就行了么?琼海军这边可是灵活得很——王武手头这枚炮弹,上面就有开在不同位置的两个圆孔。王武将经过同样处理的两根引火筒分别插入,这样便可以将**率提高到足足九成六——短毛老爷说这是根据什么“概率学”算出来的,王武不懂,不过他至少知道这样发射出去的炮弹确实很少有哑火的。

如果是海军装填手,还要注意选择弹种,什么实心弹,纵火弹,链弹之类,五花八门。不过陆军好像没那么多变化,基本上都是开花弹打天下,最多准备个一两发铁罐子霰弹,但一用上那玩艺儿,就意味着炮组成员要么准备弃炮撤退,要么全体拚刺刀,所以希望最好还是别用上。

在把炮弹塞入膛口,并借助装填手的长竿子一捅到底后,王武的任务便算是完成了。按照条例他现在应该立刻返回自己的战位——也就是弹药箱的所在,准备输送下一发炮弹。不过这会儿对射击速度要求还不高,阵地上烟尘也不是太浓烈,视线还不受遮挡。于是王武就暂时偷了下懒,留在炮位附近没动,想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

发射前的最后一步是由正副炮长负责的——他们用一个悬挂在炮口附近的铅垂测量并调整了发射角度,并在两名力夫的帮助下校验和恢复了炮口水平位置,这才是整次发射的最核心因素——炮弹打不中目标,什么都白搭,这一点从王武第一天进入炮队起就反复被灌输。

但这也是最让王武感到头疼的部分——他到现在都搞不明白诸如高度角,方位角之类的数学名词,更不用说随之而来的复杂计算。而不会独立计算射角,就不能担任炮长,哪怕副的都不行。

这在王武看来其实很没有道理——他确实不会计算射角,可那有什么关系呢?反正火炮上都附有射表,只需要按照表格上标注的距离,把炮口调整到相应角度不就行了?用铅垂他还是会的。

比如现在,王武觉得其实有没有正副炮长根本无所谓——他们轰击的目标根本不需要瞄准,就是前方那一**汹涌而来的人群,只要炮弹飞出去,就必然能炸到一大群人。

所以两位炮长此刻唯一需要干的活,就是用铁钎子插入火门,捅破里面的药包油纸,安装上发火绳,招呼大家躲到旁边后再点燃它,然后就等着听那一声巨响了。

——这活儿谁不能干呢?明明自己也能做的,凭什么非要考那劳什子难得要死的数学?

只可惜短毛老爷们并不这么想,他们坚持所有这些看起来冗长繁琐的步骤全都是必须的,不能省略掉任何一步。所以王武也只能老老实实做他的资深装填手,而暂时无望继续提升他在炮队中的地位——至少在他的数学考试及格之前没希望。

在两名力夫,两名清膛手,两名装填手,以及正副炮长,足足八条精壮汉子的伺候之下,这位“翠花夫人”终于做好了发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