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分兵便处处是漏洞,因此不得已只能以大约四万旧制绿营及乡勇团练加以守备,并寄希望于黄河、吕梁山等天然障碍阻止夏军进犯。

然而天险到底能不能挡住夏军呢?结果自然是否定的。事实上若不是因为西北三省持续缺粮,夏军一早就跨过黄河了。如今全面北伐在即,几年来多少积蓄了一点存粮的西北夏军自是不甘心在一旁坐视天下大局的变动,于是从上到下反复请战。

郑克臧自然不能忽视部队求战的热情,因此经过一番权衡,觉得或可以藉此分散清军的力量,因此改变计划放弃从洛阳北进的原定方针,借着冬季东线摩擦的掩护,悄然无声的把二万援军和大宗储备军粮运输到了陕西。

再往后的事情自然不用累述了,武成十四年四月,陕西夏军攻入山西,被清廷种种弊政折磨的如在地狱间挣扎的山西百姓立刻群起呼应,各地士绅也相继改弦更张向华夏输诚,就连死忠清廷的晋商集体中也出现了分化,相当一批人转投华夏方面??????

就这样,短短两个月内清廷在山西的统治就宣告崩溃。只有太原、潞安(长治)、平阳(临汾)、解州、泽州(晋城)等少数府城尚在清军的控制之下,其余不是主动易帜归降就是被狂飙猛进的夏军连根拔起。

面对山西全境即将易手的困境,兵力捉襟见肘的康熙只能命令山西、雁门总督死守雁门关及太行八陉,将夏军堵在山西境内,同时要求各地守军死守城池,务必把西路夏军拖在山西而不使其东出威胁河北清军后路。

康熙壮士断腕,害苦了山西的守军和各地的百姓——因为对民人的不信任,包括潞安将军诸满、山西巡抚阿喇纳、太原知府和秀、平阳知府赫寿、泽州知府吴进泰等都是满人或是汉军旗人,知道投降也没有好果子吃,因此发了疯似的逼着下属各部就地顽抗;而山西提督偏图以下的绿营主官也大多是满人或汉军旗出身,因此也破釜沉舟似的破罐破摔——在这些真鞑子、真汉jiān的威逼下,各城的清军爆发出极强的抵抗**,兵不够就抓老百姓来抵充炮灰,防御设施被轰垮了,就拆城内百姓的屋子修复??????

围城战打了几个月,西路夏军好不容易夺取了平阳(临汾)、解州、泽州等地,然而始终攻不下太原和潞安,更不要说兵出雁门关和太行山了,因此在后世的兵学点评中,夏军入晋虽然最终开始、最晚结束,却只能算作是华夏北伐的前哨战??????

趁着山西战事牵动清廷的注意力,东路夏军也开始行动起来。

四月末,很早就掌握了洪泽湖一线水面优势的夏军江北总兵部两个师,在内河水师的护卫下渡过夺淮的黄河,抵进至淮安城下。淮安清军同样只有四千多旧制绿营,根本不是夏军的对手,只得据城死守之余拼命并向徐州大营求援。

清军在徐州大营约计有八万人,然而除了淮安方向以外,其还要兼顾归德、曹州一线,根本不敢分兵往救,甚至还判断认定这是夏军引诱其脱离徐州一线的圈套,因此只是死守营盘,并未向淮安派遣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