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模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都有一套固定的「应对模式」,只要这个模式不改变,每一件事情都会被自己导向同一个结果。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模式恰当的人,总是顺利、幸运,走向成功,而那些模式不恰当的人,则会处处受到阻碍,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一种模式,是由于他思想中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这个人活着的状态。

我们的思想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念,它们在不同情境下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反应。这些信念中,有一些并不适合当下的情境,但是人们仍然会运用它们,这时这些信念就会变成一种阻碍,阻碍一个人适应新的环境,当然也就会阻碍一个人形成恰当的模式,这个人也就很难走向成功。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会使人形成一个「不成功」或者「不幸福」的模式呢?

答案就是「限制性信念」。

不过,要想知道什么是限制性信念,我必须在这之前,跟大家科普一下「信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信念,从字面解释就是相信一种观念、概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这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就是过去行动结果的呈现。

由于信念产生于一个念头,又经由经验之后才能牢固地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所以经验是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经历所有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中有很多信念其实是由某一特定经验产生的,这个信念也许适用于曾经某个情境,但在另一个情境中就不适用了。可是如果这个人的信念还没随之改变,就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这样的信念,我们就把它叫做「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有很多种,其中,而接下来我要跟大家讲到的三种限制性信念是特别具有破坏力的。

第一种最具破坏力的限制性信念我们称为「无助」。所谓「无助」,就是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具有无助这种限制性信念的人,经常会产生莫名的无力感,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得多,而行动得少。喜欢把原因归于外在的环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会有一种受害者心理

这些拥有「无助」病毒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过于包办了他们应做的大多数事情,或强行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或者父母处处拿他们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作比较,让他们总感觉自己不如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我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我爸妈可以,或者别人可以。于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再尝试自己解决。

除了上边咱们讲的无助之外,对我们具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还有「无望」。无望就是绝望,不对任何可能性的情况再抱有希望。有这种信念的人,他们的脑子就只会作出一个判断——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于是面对任何的可能性,他们也就不会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无望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