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算是军官,排长只是士官,一个连里头只有连长、副连长是军官,哪怕再加上营部里的军官,实际上整个余姚县勇营的军官总数也是不多的。

军官里头除了王吕云外,其他人清一色都是随营学堂里自身培养出来的,随营学堂的学制比较短暂,只有一个半月而已。但是很多已经毕业的随营学堂学生虽然已经任职,但是平常时候依旧需要去随营学堂听课,以提高战术素养。

随营学堂的学生数量也不多,首期招生不过十余人,第二期、第三期招生也只有各二十多人,第四期招生多一点,有三十多人,不过招生要求比较高,除了身体素质、年龄要求外,也对文化素质要求极高,不要求你能考上秀才但是也要能随口扯几句之乎者也。

因为文化水平较高的话,随营学堂就不用在给他们教授文化内容,可以直接传授军事知识。

已经毕业的前三期分配到各部队里头,但是里头除了少量军官参加过长兴之战外,实际上大部分军官都是没有参加过战斗的。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依旧是一介书生!

从军官群体这个角度出发,说余姚县勇营是一支由书生率领的军队是非常恰当的,和当代的淮军非常相似。

这些书生初临战场,内心自然多加紧张。

当余姚县勇营的行军队列已经靠近敌军约千米距离后,随着林哲的一声命令,前面的第一步兵团下属的各连也是开始从纵队变为横队。

随后第二步兵团的士兵们也是在军官们的指挥下开始以连为单位列成两排的横队。

步兵们变阵的时候,后方的炮兵更加忙碌,他们驱赶着马匹把仅有的六门十二磅火炮拉倒阵前,然后卸下火炮,辅助的炮兵们把马匹牵引到后方,而炮手们则是手忙脚乱的开始进行炮击前的准备。

此时,双方的阵型基本已经整顿完毕,接下来没有出现演义小说里头的各种阵前对骂,也没有**一样的将领冲上去单挑一番,随着林哲的一声令下,余姚县勇营的炮兵连就是毫不犹豫的开炮了。

打出的实心炮弹飞过战场,然后落在了密密麻麻的太平军阵列上,尽管首轮炮击只有一发实弹炮弹准确落进了太平军的一个方阵里,但是仅有的这一颗炮弹却是贯穿了几乎整个太平军的队列。

炮弹所过之处,几乎是淌出了一条血路,被炮弹击中的太平军士兵不是短腿就是断手,几乎就没有完整的人样。

随着火炮开始轰击,对面的太平军也是推出了两门小炮,但是他们没有开火,很明显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火炮射程不够,根本就打不到千米之外的余姚县勇营士兵。

炮声隆隆中,余姚县勇营的军乐队也是敲响了鼓点,士兵们开始踩着鼓点踏步前进!

看现在余姚县勇进行的战术,其实完全是汉特·威廉搞出来的英军翻版,余姚县勇营的战术并没有因为大规模装备了米尼步`枪就得到太多的改变。

对面的太平军此时也是反映了过来,不过最先出战的并不是他们的步兵,而是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