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也有身穿传统马褂战袍的绿营士兵,而领着这些人的穿着也是不太一样。

领着余营士兵的那几个军官穿着和方才的那个年轻少尉一样,都是双排扣的深蓝色军服,穿着长筒皮靴,带着一定不伦不类的大檐帽,而另外一群人都是穿着传统的僵尸官袍!

这些人之中很快走出来了两个人,分别是林哲和曲胜潮。

和他们的属下一样,这两个人的装束也是区别明显,林哲穿着余营的新式军官常服,而曲胜潮穿着他的从四品官袍。

秦漠对林哲以及他麾下将士的穿着说实话是看的非常不习惯,甚至有一定鄙夷的,不过他心中的这些想法自然不会对林哲说出来。

毕竟他也知道,余营之所以搞新式军服,是因为旧式传统军服在作战的时候多有不便,所以才换上了这种不伦不类的服饰。

其实不仅仅是余营的服装和传统清军不太一样,实际上湘军的军服也是慢慢变得和传统的绿营兵,八旗兵所穿的军服开始有所不同,至于发展到后期的淮军,其军服样式更是直接仿效常胜军也就是华尔洋枪队的军服。

此外当代国内的每一支地方军队其自主性相当大,拥有完全独立的指挥体系、编制模式、财权、武器采购装备等,更别说军服这种小事了。

哪怕是咸丰自己都知道,那些地方团练实际上都是那些汉族地主的私军,并不是朝廷的军队。

说的粗俗一些:就算余姚县勇营的士兵们光着屁股打仗,咸丰皇帝都只能干瞪眼,更别说秦漠这个区区浙江按察使了。

经过城门口的一番混乱后,秦漠终于是在林哲、曲胜潮的迎接下进了城,然后向林宣读了圣旨。

看着手中的这份圣旨,林哲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无奈,这份圣旨上首先就是赞赏了林哲以及余营其他有功将士的战功,有大肆封赏。

咸丰皇帝很大方的给林哲升了一级,从正四品候补道员变成了正三品候补道员,赏银五百两,此外就是由于余姚县勇营骁勇善战,特赐予‘余胜军’作为番号。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从四品候补道员变成三品候补道员,对于林哲自身而言意义不大,余姚县勇营变成余胜军也并不会实际改变什么。

除了林哲自己外,余姚县勇营其他有功将士也是多有封赏,不过还是那句话,实际意义不大。

而物资上的奖赏更是少到让林哲提不起兴趣的地步,封赏自己五百两,其余将士多则百两,少不过数十两,他都不知道拟出封赏的那些清廷大臣们是怎么想的,你不给还好,给了就大方点,给这么一丁点难不成是打发叫花子吗?

如果说上述第一份的封赏圣旨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份圣旨就有些意思了。

因为这是一份委任圣旨,咸丰金口一开,就给了林哲一个团练大臣的名头,圣旨原文是这么说的:查浙省正四品候补道林哲忠勇善战,特赏三品衔,着该员协同浙江巡抚办理团练事宜,务必堵防粤贼南窜。

晚清时代的官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