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的行政体系极大的参考了那些洋行的行政体系, 再有就是林哲的一些插手。使得目前的行政体系里, 公文往来极多,而且写公文的时候不能含糊其辞,以往的时候官员报告一件事,顶多千把字而已,写的跟文言文散文似的,但是现在不行了。

公文必须用简单直白的话,同时还必须详细描述,设计的数据往往还得列表。

这来往公文多了,而且书写的字数成倍增加,人家当官的也累啊,于是乎很多人开始用洋人的蘸墨水钢笔,写起字来快得多,而且也方便。

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和宋关前这样,能写一手不俗的蝇头小楷的!

只见宋关前写出一个个蝇头小楷,他书写的速度极快,丝毫不比后世人用钢笔写字慢多少,而且写得快的同时,每一个都是字迹清晰标准。

文章的开头,他并没有用寻常公文的样式,而是用了传统的奏折格式,帝国目前并没有完善的奏折体系,来往公文一般不是直接送到林哲手上,而是送到各部门手中。

但是依旧保持了中高级官员单独向林哲上奏折的情况,而且这种奏折一般都是保密直接送到林哲手中,和满清的奏折制度比较类似。

因此宋关前在文章的开头,用的是‘外务部协办大臣,督办欧洲诸国外务,臣宋关前跪奏’接下来就是大篇关于吏治方面的内容,写到后头,还顺手弹劾了下督察院那边的不作为!

书写的时候,偶尔他还会停下笔来,然后查阅桌面上的一堆文件!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当他写完信封上的最后几个字后,把墨迹已干的奏折装进信封里,用印泥密封后,再装进一个木制的小匣子,同样亲自密封好后,这才叫进来了屋外候着着一个办事员。

“把这折子送回京师!”

办事员问:“是快马加急还是快船加急?”

宋关前却是摇了摇头:“不是加急折子,正常送就好!”

帝国内的邮政系统还是不太完善,基本上就是接受前清的邮政系统,但是并不归属政府所有,而是嫡属于统帅部之参谋部下属的车驾司管理,军方那边为了快速传递军报,不单单修整支持了内陆地区的邮政系统,同时还专门抽调蒸汽船只进行传递,这也就是所谓的快船加急,一般用于沿海、沿江地区,比如说福建那边第三军的军报就是用快船加急。

不限于军报,同时政府的公文往来也是依靠军方的驿站来传递。

驿站里自然也有三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但是这种加急传递就算是其他王朝的和平时期,那也只限于紧急军报或者重大事项发生的时候,比方说不久前施清瑄在苏北打了个打胜仗,为了报捷就用了六百里加急。

再之前统帅部那边下达命令让第一军尽快结束六安战役,增援苏北的时候,发布命令用的也是六百里加急。

而且军方传递加急军报的时候,往往只是利用驿站的设施,比如说提前准备好的马匹,但是人员一般都是由军方自身的传令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