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火炮虽然不多。其主力只有五个十二磅的炮兵连, 大约三十门十二磅前装滑膛炮, 但是炮击效果却是要比第六师那边大的多。

第六师的阵地,因为靠近吴淞炮台。可以得到来自炮台的部分火炮支援,同时第七军的火炮部署也比较靠近,不仅仅有第六师自身的火炮。同时也会得到第七师的部分部分火炮支援,必要时候可以抽调超过五十门十二磅以上的火炮。

但是进攻第六师的那三千名英法联军士兵却是采用了极为大胆的散兵队形。同时支援第六师作战的火炮部队也会受到英法联军的舰炮火力威胁,炮击的同时会承受一部分的伤亡。不能全心全力的进行炮击。

然而第二军这边就不同了,他们的火炮虽然少,但是他们却是可以不受干扰的尽情炮击,同时英法联军进攻第二军的时候并没有采用什么散兵队形,而且用了传统的线列或者纵队队形。

实际上他们要想搞什么散兵队形也搞不了,这上万人扎堆在宽度不到两千米的地方,这再散也散不到那里去。

这种情况下也就让第二军的炮击效果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不会和第六师那边一样炮弹打出去几百几千发,只取得寥寥无几的战果。

现在第二军的炮击,一颗炮弹命中的话,往往就能够造成英法联军数人甚至十余人的伤亡!

不过炮击效果虽然不小了,但是受限于火炮过少,对于上万人的联军来说,这些因为炮击受到的些许伤亡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所以他们没有停下步伐,而是继续前进着!

而且越靠近,他们的速度就是越快,一开始的时候英法联军还是用正常步行的速度,然后是快步行进,等到了一千多米后就是变成了小跑,而当他们抵近五百米后就是开始了全速跑步前进。

而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没有说在数百米的距离停下来列队然后进行射击之类的,而是和广州之战一样,直接就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了上来。

这倒不是人家英法联军不想和中华军进行堂堂正正的线列对射,而是中华军采取死守不出,躲在战壕里头根本不给他们这个机会。

面对躲在胸墙之后或者壕沟里的敌人,人家英法联军也不会傻乎乎的在原地和敌人进行对射,对此近代军队有着非常成熟的应对体系,那就是直接发起刺刀冲锋!

别以为近代军队就是天天打线列对射这种排队枪毙的战斗了,实际上可以堂堂正正打线列对射的机会并不多,多是发生在野地遭遇战的时候,但是一场战争里,野地里的遭遇战还是不多,大部分的还是这种攻防战。

面对敌人的防御工事,不管是近代还是往后数十年的一战,最有效,同时也是唯一办法就是冲上去肉搏,站在原地和躲在胸墙、壕沟里头的敌军进行对射,这种傻事就没几个将领会去干。

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军队极端重视刺刀肉搏的原因,因为经常需要用!

两次广州战役里,英法联军根本就没有和中华军打过什么线列对射,相互之间的炮击最多,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