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再多那么一两个百分点。

不过就算帝国对教育投入再大。但是受限于帝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有限,投入的比例就算大一些。但是也难以满足帝国全国范围内的新式教育开办。

全中国有多大,按面积算可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按人口算的话大约是三点五亿到三点八亿之间,帝国的具体人口有多少,帝国民政部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推测。

省级单位就有二十四个,领土以及行政划分基本上沿袭前清时代,不过也有所改变,和前清相比,增加了东北三省,草原蒙古,乌台两省,增设西藏省,而关内十八省则是照旧。

偌大的帝国领土上,需要多少新式学校才能够彻底普及新式教育?

所以哪怕是帝国已经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全国性普及,并让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能上学的话估计都得几十年以后了。

如今帝国的教育虽然开始推广新式教育,但是依旧是和封建时期的精英教育一样,帝国的教育资源只对少部分学子开放,而绝大部分的民众是无法享受到帝国的教育资源的。

以前一个县也就一个县学,现在一个县普通也就只有一所高等小学,一个县的高等小学的学生多则数百,少则数十。

而一个县的适龄学童肯定是不止这么多的。

执行精英教育模式是目前帝国的教育现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教育经费就这么多,学位就这么点,根本无法让所有适龄学子都能上学。

不过如此也就有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学校少了,求学的人又多,相对而言竞争都比较大,通常能够考入高等中学的学子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学霸级的角色,至于那些能够考入帝国大学,江南大学的学子,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放在这个时代说是天才也不为过。

这从高等教育学校里,学生们的自学风气非常流行就可以看得出来。

要知道除了帝国大学和江南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外,其他学校的教育质量其实相当有限,哪怕是那些高等中学的教学水平也相当有限,更不要说在下面那些州府的初等中学,高等小学了。

这些就读的学生们要想脱颖而出,基本都得需要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老师水平有限教不了你,你就得自学,如果自学学不了,那么就别指望能够考上大学了。

这年岁里,能够考上帝国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学子们。个个都是学霸,这些学生的水平在报考大学之前。基本上就已经超越了之前教授他们的老师,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从全国那么多考试里脱颖而出。

因此目前状态下的那些帝国大学、江南大学的学生们是和后世的大学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混日子上几年学的人基本没有。

这种经营教育制度下,等到直隶大学、南广大学、上海大学以及数所高等师范学校顺利开办,并顺利提供毕业生的时候,以后每年都可以为帝国供应数千名各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这些人普遍会进入官场。

毕竟数千年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