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但是一河之隔的南通却是不允许办报。(yimixs)•(cc)

后来在1860年的时候,帝国正式颁发了报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民间筹办报社,但是要筹办报社需要的手续非常繁杂,而且对申请人的要求相当高,首先是资本要求,另外是对报社的老板,以及编辑都必须经过申请并核准,任何有不当想法以及言论的人都是不能参与报业的。

♙本作者雨天下雨提醒您最全的《清末枭雄》尽在[一米&小说],域名[(yimixs.cc)]♙『来[一米&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yimixs)•(cc)

此外因为帝国报业法律规定,公开发行的报纸在正式发售之前,必须提前送审,而考虑到国家雇员也不可能出那么多人天天晚上给你审核明天的报纸,所以各地方虽然准许办报,不过一般都是只允许办周报甚至月刊,至于要想办日报,其申请难度相当大,就算是偌大的上海,也只有区区五份日报,分别是‘上海商报’‘商贸公报’‘苏松商报’‘华林报’‘上海晚报’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家日报里,有两份都是由皇家资产管理处控股,其中商贸公报创立于1854年,在林哲亲自指示下成立,这份报纸一开始还刊登一些趣闻八卦信息,但是后来皇室产业中的皇家银行和英资的信德洋行又是合作成立了一家报纸,是为上海商报,而上海商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

所以那时候开始,商贸公报就是转型了非常纯粹的政治,工商业的报纸,主要刊登一些政治信息和商业信息。

虽然这份报纸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不过却是江南地区中高级官员、商人们必看的一份报纸,因为上头会及时刊登一些政治信息,比如高级官员的履新,中央或者某地方省份出台了什么政策。

整个上海就五份日报,不过同时还有着三十几份周报、月刊,如果平均下来的话,每天整个上海要发行大概八万份报纸,除了在上海本地消化外,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会送往上海周边地区,甚至是送到浙江,京师甚至湖北那边去。

每天的定期蒸汽客轮航班上,除了搭载旅客外,还会携带大量信件以及报纸。

这几年不仅仅是上海,其他地方也是涌现了大量的报社,基本上大型城市都会有一家日报以及若干周报,月报之类的。

报业之所以出现井喷的状况,并不是说帝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人们发现了一条评论时事的新途径,尤其是当外界传闻皇帝陛下林哲每天都会看报纸的习惯后,就更是想要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求直达天听。

因此就算是从事报业有着非常高的门槛,但是能够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和想法,还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投身其中。

有些人见报纸竟然不发表自己的文章,反而是发表自己看不上的那些人的文章后,一个个都是不甘落后,一咬牙干脆就拉上三五个好友,又或者干脆是自己一个人来搞,然后弄个报社出来,日报他们申请不了,但是玩玩周报,月报也不错嘛。

由此这两年还催生了一批为报纸撰稿的文人群体,由于大部分的报纸都是面向普通人,为了让更多人看懂自己的文章,传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文人开始使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语句来

(yimi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