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满回去跟姚志华说起她的设想,发现条件限制,有的能实现,有的能替代凑合,有的就只能是想想算了。

比如她想弄个榻榻米,没有啊,这年代国内别说买,根本都没几个人知道。

姚志华根据她的画图和描述,就叫上几个舍友,找来砖头搭了一层地台,铺上主办方提供的木板,上边再铺上草席。

各种草席老家那边多得是,蒲草、麦秸或者藤草的,可江满没带来呀,怎么办,跑去隔壁工艺品展区,套近乎借两张。一边心里暗暗决定,这项目要是做成了,以后咱也可以把一些大件,像席子之类的加上。

这么一看,江满说有点像榻榻米了,姚志华却说,明明是像东北的炕。

然后从当地同学家里借了张小茶桌。

江满:“姚志华,能不能借到录音机啊,找一盘比较舒缓的纯音乐磁带,最好是古筝或者古琴。”

“要求可真多,专挑不好找的要。”姚志华没好气地说,“我去哪儿给你借啊?”

江满:“志华~~畅畅爸~~大好人……”

姚志华:“停停停,我去给你借,我去给你借还不行吗。”

81年啊,得亏是在沪城,姚志华颇费了一番工夫,借来了一台录音机,还真借到了一盘古筝磁带,说是从他结识的一位当记者的文友家中借来的。

这位记者工作关系出过国,刚买了一台录音机回来,宝贝着呢,让姚志华给借来了。

江满:“姚志华你给我写一副字,大幅宣纸,写一首王阳明的诗吧。”江满听说过日本人崇拜王阳明,其实她自己对王阳明也不甚了解,想了想一挥手,“你随便挑一首有名的吧,或者比较田园的。”

姚志华怕写不好。他毛笔字写的也就是还可以,平常自己写个对联,写一副字,大家看了夸一声好,也就罢了,可挂到招商会的展台上,担心露丑。

这家伙一琢磨,索性跑去找他的一位老教授。老教授书法上也算有些造诣了,受了得意门生的请托,又听说是支援农民干事业,痛快地答应了,铺开四尺熟宣,笔走龙蛇,挥毫而就,果然不是一个水平。

也就是这年代大家还没有多少经济意识,搁在几十年后,这得是按平方尺卖钱的,真金白银呀。

来不及装裱,她就这么挂上了,倒也原汁原味。江满自己端详半天,她虽然不是太懂书法,可也知道什么叫大家风骨,一边就决定等招商会结束了,一定要把这幅字收好,拿去好生装裱起来。

两天后,赶在招商会开幕的前一天下午,江满的展台布置完毕,首先就引来周围邻居展位的好奇围观。

这年代的人淳朴,商业气氛远没有那么浓,看看别家的展台,一般也就是摆一排桌子,放上展品,有的再搭个红或蓝的桌布,就算讲究的了,大部分连个图文说明之类的展板都没有。

而江满的展台,不大的展位,三面都整个用竹帘挂起,仓促中她找不到合适的竹帘,其实用的就是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