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赚头。

当皇帝圣旨下发之后,所有人都傻眼。

皇上居然仍旧按照既定比例兑换钱币!并不打算用这些钱币赚钱!

不过分配的时候,皇上规定了顺序。

编号为“一”的金银币,由皇帝自己收藏,之后放在已经建好的大清皇家博物馆中公开展览。

之后,太子认购九百九十九枚金银币;大阿哥、三阿哥等阿哥们依次认购一千枚金银币。

皇子后,就是太后、公主,再之后是铁帽子亲王、亲王、郡王三种爵位的宗亲,紧接着是一品、从一品、二品三种品级的官员。

这些人的认购名额都是各一千。

待这些人认购结束之后,才开放老百姓的兑换。

这个兑换就纯粹按照先来后到的排队了,但每个人每天只能兑换十枚金银币,凭借户籍来兑换。

也就是说,黑户和“长工”无法兑换金银币。

这样的兑换并不能阻止金银币的倒卖。

有认购名额的宗亲和官员可以高价将认购名额卖给其他人,想要炒币的商人也可以雇佣普通老百姓兑换金银币。

康熙下这道圣旨的原因,并不是阻止炒币。

这前几批金银币的价格炒得再高,也不会影响大清推行新钱币的政策。

康熙这么做,反而是给炒币增加一把火——比起有钱就能抢到的序号前列的金银币,这样按照身份地位来推行“认购资格”的金银币,价值显然更高。

只要是真的金银币,看看钱币上的序号,就知道它本该落在什么地位的人手中,这无形增加了金银币的价值。

原本还在观望的宗亲和官员一看到还有认购资格这回事,就算之前不想支持康熙的新钱币改革,都会立刻抢着认购。

当宗亲和官员将前一批钱币抢完之后,百姓们看着上层贵族老爷们疯抢新钱币的热闹景象,就会对新钱币的价值充满信心,肯定也会迅速兑换。

新钱币无论什么时候兑换都是那么多钱,在前有认购、后有限购的刺激下,老百姓们都认为越早兑换的金银币就越有价值,肯定第一时间就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兑换。

事实也正如康熙所预料,原本还在观望的京中老百姓,跟疯了似的每日来排队兑换新钱币。

造币厂火力全开造币,每日刚造出来的钱币半日就售罄。

只不到两个月时间,京城中就不见传统碎金碎银的踪迹,连店铺都不收碎金银了。

“我知道你这金子银子是真的,但你看看这个……”店铺掌柜拿出一枚最小面额的银币弹了弹,“这金子银子不好保存啊,磕了碰了,斤两一少,价值就缩水了。我们现在都用这个,明白吗?”

外地商队傻眼。

还好钱币兑换只要户籍就成,他们也能去排队兑换。

但每日能兑换的金银币库存有限,他们有时候赶不上兑换。

这时候,银行工作人员拿出一叠纸钞。

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