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还让随军出征的小说家编写话本, 扮成说书先生, 在齐国四处传扬齐王的“丰功伟业”。

小说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出自为周王搜集民间传说议论,以便于周王体察民情的稗官一脉。

朱襄身上传说太多,许多小说家都来找朱襄取材,被朱襄留在了身边,整合成了“宣传人员”。

因为没有独特的思想,小说家在诸子百家中地位很低,被显学儒墨法等鄙视为不入流。

朱襄重用小说家,肯定他们的作用,帮他们编撰整理“小说家的求道思想和政治理念”。现在小说家也登堂入室,成为咸阳学宫中一门必学课。

于是小说家把朱襄视为学术领头人,称“朱襄子”。

不过把朱襄视为学术领头人的诸子百家太多了,所以时人都不是很在意。

在朱襄的奇思异想下,李牧采纳朱襄的意见,让小说家入军队为文吏,设立“宣传”一职,主要职责是负责战后平息占领城池的民间怨气,以各种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宣传秦国的正面形象。

效果很不错。李牧已经上书秦王政,建议全国推广。廉颇和王翦军中也已经有小说家的身影。

齐国有了小说家弟子的卖力宣传,连乡野老农提起齐王都要吐一口唾沫。

再加上齐国丰收和秦国相比齐国而言更轻的徭役和赋税,齐地现在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局势很稳定,不需要南秦再持续运粮运人。

李牧在为楚国内乱添油加柴的时候,小说家弟子也功不可没。

他们从民间和前朝史书中取材的小故事,比单纯的流言蜚语更容易传播,也更生动形象,触动人心。

楚王启和芈姓贵族听了将领要挟国君,掌控国家的故事后,对项燕很恐惧;项燕听了许多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故事后,也对楚王启越发不信任。

两者的猜忌就算秦国攻打燕国,楚国是秦国下一个目标,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暂时和解。

所以李牧有条不紊地从楚国东部撤离。

他只留下了很少的人驻守,以给楚国一个秦国还在坚守的假象。

撤离的时候,李牧把城中居民也迁走了。

蝗灾时,沿海滩涂盐碱地是重灾区。楚国东部沿海狭长的通道几乎已经荒芜,人口十不存一。

南秦富庶之名早就传遍了楚国。李牧将楚国东边几座城池的楚人迁徙到南秦垦荒,他们都没有怨言。

古代人口迁徙之路就是一条黄泉路,就算官方给口粮的那种迁徙,路上也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每一次迁徙的路上,都布满了庶民的血泪和尸骨。

楚人十分积极地从楚国东部城池背井离乡前往淮河以南,可见他们的生活已经艰难到了何种程度。

因楚人十分配合,李牧撤离平民时也悄无声息。

楚国腹地和东部沿海平原因蝗灾和饥荒,出现了大片人口空白地区。再加上楚国内乱,没有精力安插探子,所以李牧把人都撤走了,他们也没有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