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桥梁隧道。虽然志愿军已经做了相关准备, 比如调集了上千台工程车辆, 向朝鲜运送了数十万吨工程物资,但是工程兵的规模非常有限,很难及时修复被炸毁的桥梁隧道。

到十月七日,前线部队只获得了应得物资的百分之六十。

能达到这个程度,还多亏了人民军动员的民间力量。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至少有一百五十万朝鲜军民在协助志愿军运送物资。为了尽快把物资送上前线,朝鲜各地政府甚至组织了“挑夫队”,专门组织人力走联军炸不了的山间小路,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把弹药、粮食等物资送上前线。

没有物资,部队就无法作战。

为了解决物资问题,黄峙博不得不让第四十七集团军留下来,专门协助后勤部队修复沿途受损的桥梁隧道。

期间,他还让戚凯威专门回去了一趟,请求总后勤部派遣更多的工程部队。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物资最多能坚持十天。”戚凯威拿出了一份文件,“这是后勤保障的相关资料,如果战役在十五日打响,同时投入七个集团军,能坚持十天就是奇迹。要想延长进攻时间,只能让主力部队分批投入战斗。”

“没有别的办法了?”

戚凯威摇了摇头,拿起黄峙博放在桌上的烟盒。

“这也不是问题。”黄峙博长出口气,说道,“朝鲜就这么大个地方,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西线战场上,同时投入七个主力集团军很不现实。过大的兵力密度,不会增强我军的进攻能力,只会使指挥变得更混乱,让联军的空中打击更有效。”

戚凯威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黄峙博的意思。

“这次战役,必须分阶段进行。”黄峙博沉思了一阵,说道,“现在的问题是,由谁担当主力。”

“这也是最大的问题。”

黄峙博笑了笑,知道戚凯威在说什么。

按理说,第三十九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是绝对主力,三个集团军都参加了实战,掌握了与联军作战的技巧,而且非常了解志愿军的新战术,特别是在恶劣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方式。

题是,这三个集团军的状况都不大好。

第六十五集团军的问题最为突出,过于巨大的作战伤亡,已经对基层部队的士气产生了影响。

黄峙博专门过去视察了情况,官兵的情绪还不错,只是都希望得到补充。

这不是过分的要求,而是现实中的问题。

在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基层连队中,一些连只有不到三十名官兵,连正常情况下的一个排都不够。此外,新补充的兵员严重缺乏实战经验,一些不到二十岁的新兵,甚至没有掌电脑}访问整理握足够的战斗技巧。

让三个集团军打主力,确实勉为其难。

可是与基层情况相反,三个集团军的高层军官都非常积极,而且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是志愿军的绝对主力。

黄峙博回到新义州后,连续几天都在应付三个集团军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