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度着角的情况下(yimixs)•(cc), 这种穿甲弹能打穿六百五十毫米以上的钢板。

这还是平均水平❍(一米小♂说)_[(yimixs.cc)]❍『来[一米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yimixs)•(cc), 99改已经配备了第二代贫铀合金穿甲弹,基本配备也是第三代钨合金穿甲弹,在通常交战距离上,前者的穿甲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八百五十毫米,足以与美军最新式的M829穿甲弹媲美,而后者的穿甲能力也在八百毫米左右,与德国的DM53穿甲弹相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犀利的穿甲弹。

攻防对比,在96与99改面前,T-80完全处于下风。

事实上,问题还不止如此。

与99改相比,T-80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即弹药极易在中弹后殉爆。

因为把弹药存放在车体内,没有完善的隔离系统,殉爆几乎是俄制坦克的通病。在二十世纪九零年代的海湾战争,以及后来的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制坦克的表现都不大好,主要就是由此造成。

韩军接收T-80后,做过测试,也试图进行改进。

只是,两百辆T-80确实少了一点,而且韩军主要把这种坦克用做假想敌,没有打算在实战中使用,也就没有动大手脚。

当时,韩军只为T-80换上了美制的灭火抑爆装置。

这也可以理解,在接收T-80的时候,韩国正在加紧研制K1A1,并且把服役的K1升级为K1A1,随后由着手研制更加先进的K2,还在努力打开国外市场,所以韩国的军火商没有多少力量改进T-80。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半数被摧毁的T-80发生殉爆。

仅仅如此的话,问题也不是非常严重。

因为在夜间作战,双方都没有可靠的夜视设备,所以交战距离非常近,在五百米内,双方的坦克炮都有足够大的威力。

问题就出在T-80的坦克炮上。

虽然在出售T-80的时候,俄罗斯也卖了一批穿甲弹,而且是俄军的制式穿甲弹,但是这些穿甲弹要么拿给美国做研究,要么在实战训练中消耗掉了。战争爆发前,韩军T-80的备弹量还不到三千枚,每辆坦克只能分到十多枚穿甲弹。这其中,占大部分的不是俄罗斯原装的穿甲弹,而是通过美国,从伊拉克、印度等装备了俄制坦克的国家搞来的,而且大部分是俄罗斯专门为出口研制的穿甲弹。

如同出口型坦克一样,俄罗斯出口的穿甲弹在性能上也打了很多折扣。

按照美军做的测试,海湾战争前,俄罗斯卖给伊拉克的一二五穿甲弹在一千五百米的距离上,实际穿甲能力仅有三百五十毫米,甚至比不上英国的L7一零五坦克炮,对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没有威胁。

实战情况也是如此,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多辆M1A1、以及英国的“挑战者”被伊拉克军队的T-72击中,均没被击穿。

根据志愿军在战斗中获得的数据,韩军T-80装备的穿甲弹要稍微好一点,五百米的穿甲深度大概有五百五十毫米,换算下来在一千五百米处的穿甲厚度

(yimi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