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军区调来的第十三集团军。

当时,第十三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就在阳德,离第四十七步兵师不远。按照黄峙博的命令,该师在十八日上午开拔,预计傍晚就能到达平壤东郊。只是,黄峙博没有让该师去加强第四十七集团军的防线,而是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新的任务:攻打平壤。

这个决定,让戚凯威等参谋很难理解。

第四十七集团军已经赶在第四步兵师之前控制了平壤北面的公路,因此阻击第四步兵师的重点在郊外的防线上。

攻打平壤,有什么意义?

显然,黄峙博的观点与参谋完全不同。

第四步兵师要想突围,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之外,还得求助于其他部队,比如驻守平壤的韩军。

从战术上讲,突围要想成功,必须依靠援军。

可以想像,联军肯定会调动平壤的韩军,从背后冲击第四十七集团军的防线。

问题就在这里,第四十七集团军临时构筑防线,而且平城到平壤只有二十多公里,根本经受不住两面冲击。虽然韩军的战斗力不怎么样,但是有足够的兵力,也就足以对第四十七集团军构成威胁。

在安排防御的时候,为了应付韩军,第四十七集团军至少抽调了一半兵力。

让第十三集团军的步兵师去攻打平壤,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第十三集团军步兵师的战斗力也不怎么样,根本不适合攻坚作战,在阵地防御战中反而更有用,但是打韩军,关键不是有多少装甲力量,而是有多大的气势,或者说在进攻中表现出来的决心。

通过第一次战役,黄峙博已经认识到,韩军只会打顺风仗。

要是战况不利,韩军的战斗力将直线下降。

比如在定坪,韩军先后动用了六个旅与一个师,近四万兵力,花了数天时间,就是没能突破仅仅由一个空降师守卫的阵地。

在第六十五集团军攻打高城的战斗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在顺风顺水的时候,韩军打得很勇猛,可是只要战况不利,韩军崩溃的速度往往比志愿军指挥官预料的还要快。

显然,西线战场上的韩军好不到哪里去。

可以说,黄峙博的这个判断非常准确。

虽然驻守平壤的韩军多达十四万,而且随着联军收缩防线,兵力还会增加,但是在西线战场上唱主角的是美军,而且在第一次战役之后,为了稳住东线,联军把韩军的几支精锐部队都派了过去。

也就是说,留在西线的,几乎都是韩军的预备役部队。

要是打出气势来,用一个师打下平壤也不是件奇怪的事情。

当然,黄峙博并没指望用一个师打下平壤,他的目的很简单:用积极主动的进攻牵制住平壤的韩军,减轻第四十七集团军的压力。

此外,在第十三集团军参战后,第四十七集团军能把更多的兵力用在北面防线上。

只是,这个部署非常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