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权, J-20与J-22就能完成所有对地打击任务, 没有必要用J-30执行打击任务。

在J-30实现小规模量产之后,J-32也在六月底完成工程试飞,开始小规模量产。

因为在机体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即J-32要在航母上起降,结构强度高于J-30,设计标准并不一样,所以成飞专门为J-32准备了一条生产线,J-32的量产工作不会对J-30产生影响。

事实上,J-32的进度差不多延迟了一个月,为此成飞支付了一笔违约金。

J-32的小规模量产数量只有十二架,其中两架进行地面系统测试,十架由海军进行上舰测试。

这也是J-32与J-30验收试飞的最大区别。

做为舰载战斗机,J-32必须首先完成上舰测试,即证明能在航母上部署、以及正常执行作战任务,才会进行武器系统测试。如果连航母都上不去,或者上去后无法使用,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当然,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J-32的上舰测试不但完全达到了海军的要求,还有意外惊喜。

为了搭载ZY-1舰载预警机与J-15B重型战斗机,“长江”级与“昆仑山”级航母的机库净高都为七点二米,而J-32采用了无尾气动布局,既没有水平尾翼,也没有垂直尾翼,最大高度不到三米。如此一来,机库就能采用双层布局,即在原本只能放置一架战斗机的地方安放两架战斗机。

只是,需要对机库做一些改进,比如增添双层机位的相关设备。

毫无疑问,增加载机数量,绝对能让海军喜出望外。

在与J-25M混搭,所有ZY-1都留在机库内的情况下,“长江”级的机库容量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昆仑山”级则能提高百分之六十。这就意味着,在不增加飞行甲板系留战斗机数量的情况下,“长江”级能额外搭载十二架J-32,而“昆仑山”级则能额外搭载三十架J-32。

这个变化,能把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很大一截。

保守估计,“长江”级的航空作战效率至少能与“飞龙”级持平,而“昆仑山”级则能超越“飞龙”级百分之八十。

单艘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提高,等于舰队总体作战能力提高。

说得直接一点,在以制海为主的作战任务中,四艘“昆仑山”级的航空作战效率相当于八艘“飞龙”级。

毫无疑问,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为此,J-32在八月初完成上舰测试后,牧浩洋就赶往成飞,让成飞把J-32的量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

即便牧浩洋不这么做,腾耀辉也会出面。

相对而言,在日本空军没有获得第五代战斗机的情况下,空军对J-30的需求性并不紧迫,反而是海军更需要J-32。

到这个时候,海军的造舰行动已经全面展开。

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