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的国防实力并没有实质性增长,基本上在吃老本。

别的不说,在二零三七年之后,埃及只从中国采购了第二批二十四架J-30I,没有按照原订计划用J-30I替换三分之一的现役战斗机,连J-22M的改进工作也一拖再拖,陆军换装计划更是连续三次推迟,到二零五零年的时候才启动24式主战坦克的改装计划,并且计划在二零五五年引进地面战平台。

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埃及的经济实力,二是中埃关系。

经济实力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纳杰夫不再把以色列看成巨大威胁,开始按照他的设想提高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比如与叙利亚联合,拉拢约旦等国共同帮助巴勒斯坦复国,此外还为其他较为贫穷的阿拉伯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结果就是,埃及把大量的资源花在了对外援助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巩固自身实力,更没有在国防建设上投入大笔资金,导致国防力量增长缓慢。

当然,后者起到的影响更加重要。

从本质上讲,中国并不希望出现一个泛阿拉伯联盟,更不希望阿拉伯世界统一在一个政府之下。说得简单一些,中国的中东政策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利用中东国家间的矛盾来控制中东地区,只是着手点与美国不同,即美国支持以色列、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

在这个大背景下,纳杰夫的政策自然与中国的利益背道而驰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不再为埃及提供无偿军事援助,也降低了军事援助级别,即便没有禁止向埃及输出先进武器装备,也采取了基本贸易原则,即埃及必须以市场价格从中国购买军火。

显然,以埃及的实力,根本买不起先进武器装备。

要知道,J-30I的市场价格为每架二十七亿元,算上人员培训费用的话,超过了三十亿元人民币。二零五零年,埃及的国防预算为五千七百亿埃及磅,约和四千四百亿元,仅能采购一百多架J-30I。

从某种意义上讲,埃及国防力量增长缓慢,受中国的影响最大。

比如,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前,中国出售给埃及的J-30I的单价仅为十八亿元,比中国空军的采购价格还低了百分之十五,而且其中百分之四十的货款是通过易货贸易,即埃及用资源支付的。

按照中国的中东政策,埃及的国防力量必须受到限制,只需要与以色列维持相对的战略均衡就行了。

可以说,这也是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在对埃政策上最突出的一点。

牧浩洋没有说出来,不表示黄瀚林不清楚。事实上,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在此之前还是国务院总理,黄瀚林不可能不清楚埃及的情况。

至于埃及军队有多少战斗力,牧浩洋是比较清楚的,因为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他访问过埃及三次,与埃及军方高层将领有过密切接触,还到埃及军队视察过情况。最近的一次访问是在二零四九年,当时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