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 实战也证明了中程防空导弹的另外一个价值:扰乱攻击机群。

这个价值, 是中国海军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与密克罗尼西亚海战中发现的,即集中使用中程防空导弹,能够迫使来袭的攻击机分散,从而使敌机无法在同一时间向战舰发起攻击。

结果嘛,自然是为战舰争取到了更多的自卫时间。

要知道,中国海军已经证明,七十毫米电磁速射炮能够拦截反舰制导炸弹,只是拦截效率不是太高,往往需要进行两到三次重复射击,而且在重复射击间隙,需要对前一次射击的效果进行甄别。

也就是说,拦截反舰制导炸弹是一件比较费时的事情。

如此一来,如果能够迫使敌机分批次投弹,就能让战舰获得足够多的拦截时间,从而大幅度提高拦截效率。

这场战斗,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当时,一百二十架美军战斗机,分成三个编队进入,结果都在投弹前,被迎面射来的中程防空导弹打散。

这下,问题出来了。

要知道,美军飞行员中,四分之三是菜鸟与新手,只有四分之一的飞行员有经验。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菜鸟与新手都跟在老鸟后面,并且跟随担任长机的老鸟投弹。被防空导弹打散后,那些菜鸟与新手不得不独自投弹。结果就是,在面对密如蛛网的防空火力时,绝大部分菜鸟与新手都不可能取得突破。当时,一些手忙脚乱的美军飞行员在离目标战舰还有三十多公里的时候就投下了炸弹。

这种分散的,每次只有数架战斗机进入的攻击,对第二舰队几乎没有威胁。

在强大的末段防御系统面前,分批次投下的炸弹全部遭到拦截,而且重复拦截次数都在四次以上,击落概率接近百分之百。准确的说,不是击落,而是利用电磁炮炮弹的动量改变反舰制导炸弹的飞行弹道,使之最终偏离目标。当时,大部分反舰制导炸弹都落到了离目标战舰三百米到五百米的区域内,部分反舰制导炸弹在落水后爆炸,对附近的战舰产生了一些影响,只是不严重,更不致命。

从空中看去,炸起的海水几乎笼罩了目标战舰。

显然,这很容易让飞行员产生误判,既认为炸弹命中了目标战舰。

结果就是,在汇报战果的时候,一些有经验的美军飞行员都坚称击沉、或者重创了目标战舰。

实际结果是,第二舰队没有一艘战舰被反舰制导炸弹直接击中,只有一艘反潜战舰被一枚落在一百米外的炸弹击伤。准确的说,是炸弹在海面下爆炸后,产生的猛烈冲击波震坏了这艘反潜战舰左侧的辅助推进器。因为反潜战舰的极限速度能达到四十七节,所以少了一台辅助推进器,航速也能达到四十五节。

问题是,尼克松并没有怀疑报告战果的飞行员。

虽然美军前出的预警机在监视第二舰队,而且没有发现有战舰沉没,但是在雷达屏幕上很难辨认出战舰是否受损。

更重要的是,攻击行动结束的时候,空战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