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战役, 相当于计划中的第五次战役, 而发起时间应该在五月份。也就是说,要到五月份,部署到前线的战术战斗机才会超过三千架,达到计划标准。

问题是,陆战队飞快的推进速度,实际上减轻了战术航空兵的作战压力。

原因很简单,快速进攻给美澳联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美澳联军在整体上把防线向后撤退,从而打乱了美澳联军的防御部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美澳联军不知道中国陆战队下次会把战线推进多远,因此在部署前线航空兵的时候,只能尽可能的往后方压,导致战术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三次战役结束时,赫里斯甚至认为中国陆战队会在下次进攻的时候把战线推进到悉尼与堪培拉,即新南威尔士州中南部地区,因此在他的安排下,美澳联军的战术航空兵开始向阿德莱德与塔斯马尼亚岛转移,而且主要向塔斯马尼亚岛转移,以免在中国陆战队下次进攻中遭到打击。

要知道,如果中国陆战队把战线推进到堪培拉附近,射程为四百公里的远程火炮就能覆盖整个东南部地区。

由此可见,在美澳联军空中力量减弱的情况下,陆战队对空中支援的要求也降低了。

事实上,当时只需要确保充足的弹药供应,让陆战队的远程炮兵能够发挥威力,炮火打击就能胜任百分之九十的火力支援任务。显然,后勤补给绝对不是问题,陆战队还有足够的野战机场预制件。

至于牧浩洋担心的其他问题,实际上都不存在。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牧浩洋没有叫停,而是让庞跃龙放手去打,澳洲会战肯定能在五月份结束。

可以说,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甚至可以说,中**队在澳洲取得的重大胜利,足以让美国在二零五五年就考虑是否应该趁还有可以谈判的机会,主动提出进行停战谈判。

要知道,用三个月征服一块大陆,哪怕是面积最小的大陆,也绝对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中**队能够在跨海作战的情况下用三个月攻占澳洲,那么在一年、或者两年之后,肯定能在跨洋作战的情况下用半年、最多一年征服北美洲,而美国在此情况下就只能选择投降。

只是,责任绝对不在牧浩洋身上,因为当时没有人知道新的进攻战术存在哪些问题。

事实上,后来在进军北美大陆的时候,中**队就吸取了澳洲会战的经验教训,没再犯同样的错误,为击败美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在二零五五年初,换了谁在中国战争部长的位置上,都会有同样的担心。

有趣的是,当时连戚凯威与魏成龙都发出警告,认为陆战队推进得太快了。

当然,在攻占布里斯班后暂停进攻,也写在计划之中,因为布里斯班是澳洲大陆东北方向上唯一的深水良港,也是离珊瑚海最近的深水良港,还是澳洲大陆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

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布里斯班港,对接下来的进攻有很大的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