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索尼。

会议选在这边,主要是先要看一下双方合作并委托索尼研发的3d数字放映设备的显示效果。

说起来,西蒙很早就开始关注3d和imax等电影放映技术,当下imax放映厅已经成为丹妮莉丝娱乐全球院线业务的一张招牌,但3d方面,近些年的推进就非常缓慢。

原因多样。

首先是传统的胶片放映设备,并不能太好地展现3d影像效果。

其次,哪怕不纠结画面,胶片载体的3d拷贝成本也是一大问题。

比如一部大片,只说北美市场,3000块开画银幕规模,按照1000美元左右的拷贝价格,只是这部分开支就要300万美元,而如果采用3d模式,直接翻倍,600万美元。

这不是一份能被忽略的开支。

另外,西蒙一直很看重的imax,如果采用3d放映,更是麻烦。庞大的imax胶片拷贝本身就需要皮卡进行装在,如果再采用3d模式,无论是拷贝的制作、运送还是放映,都非常繁琐,也容易出问题。

相比起来,如果所有这些,都能够转换成一块3.5英寸的数字硬盘,不只是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其他各种流程也将稳定太多。

至于说数字对胶片的画质差异,坦白说,发展到当下程度,普通人肉眼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强行挑刺区分,更多只是潜意识里的心态问题。

2000年的现在已经是如此,后续数字放映的效果只会更加优秀。

因此,哪怕不是为了推广3d,接下来胶片转数字,也是整个影院行业的大趋势。西蒙所做的,就是主动推进这份趋势,这样才能吃到更多红利。

再说技术的研发。

数字摄影和数字放映,说起来,北美这边,诸如柯达等公司的技术积累并不比日本人差太多,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研发的。问题在于,比如柯达,直到破产,都死守着自身的胶片利益,完全错过了向数字时代的更迭。

西蒙也只能选择与日本厂商合作。

反正这是末节。

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都掌握在丹妮莉丝娱乐手中,日本人虽然拥有技术,但就如同后来很多日本尖端科技领域那样,只能给人输送配件,充当配角,自然也沾不到什么利润大头,更别说拿捏主动权。

持续一个小时的会议,先观看了一段从《侏罗纪公园》转制而来的3d数字样片,继续了解过各种技术细节,后续的攻关方向,乃至于丹妮莉丝旗下院线合作的规划,西蒙最后还询问了一番配套的3d数字摄影机开发进度。

时间转眼而过。

具体的合作细节交给院线业务负责人与索尼团队继续磋商,西蒙离开小放映室,返回楼上办公室途中,a女郎将一个文件夹送到自家老板手中。

因为李大小姐的缘故,西蒙想起《速度与激情》的来蒂角色遴选问题,之前让艾莉森联系自己的御用选角负责人琳达·瓦格斯,送一份资料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