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愁云。

而随着上元大火案告终,官家赵昚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春闱的考官人选上。

关于本次春闱主考官,赵昚原本是很中意秋闱主考官洪遵,上次太学风波之后,国子祭酒陈伸被贬,过了几天,赵昚将就洪遵提升为国子祭酒。

让他主考并无不妥。

不够赵昚心中也有些犹豫不绝,三洪同朝,洪遵是国子祭酒,洪适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院使,还有个大有名望的洪迈。

如果洪遵主持春闱,倒是很容易助长三洪的气势,对于深谙帝王制衡之术的官家而言,此举无疑会让洪适大受裨益,着实不妥。

因此很快否决了这个想法。

除去洪遵,那么朝堂之中既有此声望又有官职能够担任春闱主考官的人便不多,思来想去,赵昚都觉得立身刚正的周必大是最佳人选。

周必大初入京城,在官场之中还没那么多的盘根错节,且其立身刚正之名在今时越发昭著,尤其是封驳了自己圣旨之后,更是受到士族赞誉。

且周必大在建康担任府学教授时候,其学术之名便洋溢九州,坊间、朝堂和士族间多有称其为文坛盟主之声。

他来担任春闱主考官,足够服众。

不过周必大还只是个四品中书舍人,资历上虽然稍微差一点,但这无关紧要,自己赐他个学士即可,于是赵昚在一张上等宣纸上写下了周必大的名字。

春闱主考选定,剩下重要人选则是副主考。

至于其他同考官,交由礼部去酌定,届时自己再根据情况稍加变动,当然,一些自己看重的人还是要用一下的,不能因为礼部不提就不用。

比如绍兴二十四年的榜眼阎安中,如今职官监察御史,也是可以用一下的。

又比如绍兴三十年的状元梁克家,如今是著作佐郎,颇有点郁郁不得志的意思,还是莫要寒了这位状元的心,将他丢入翰林院,也让他主持春闱罢。

话有说话来,周必大这个中书舍人太过刚正,上次封驳了自己旨意,虽然自己当时觉得挺不错,事后想一下还是觉得窝心。

不如让梁克家来担任给事中,如此深怀感恩之心的梁克家会对自己顺从一点,总不会如周必大一般封驳自己的旨意罢?

于是赵昚又写了阎安中和梁克家的名字,思忖了一阵,在梁克家的名字后面写了个副字。

除去这些人,赵昚又想了想,最终还是将刑部侍郎张杓的名字放了进去,这小子不得了,才二十六七就成了刑部侍郎。

我大宋崇文,这等雅事有必要宣扬一番。

好教诸多考生知晓,你们一心读书,可要好好学习咱们的张侍郎,若是胸中有才华,何惧璞玉埋尘霾。

赵昚满意的看了这些名字点点头,其余人选就丢给礼部罢。

选定春闱考官,赵昚对谢盛堂说道:“宣朕旨意,召礼部尚书魏杞、国子监祭酒洪遵进宫面圣,朕有事相商。”

这便是准备交代魏杞春闱事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