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叛军,皇帝等于是将所有宝都押在了他一人身上。

哥舒翰本以重病推辞,但皇帝再三下旨,封赏给他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尚书右仆射,又以他陇右的老部下,田行丘为副,王思礼为马军统领,李承光为步军统领。在皇帝如此的盛情之下,老将只得出马,李隆基亲自给他饯行,并命百官在郊外相送。

插一句题外话,百官相送这是除安禄山和李嗣业外,玄宗朝将领中第三个享受这种待遇的将帅。前两位一个已经兴兵造反,另一个拥兵太重,致使皇帝顾虑太多不敢召他率兵入关中。

哥舒翰率军到达潼关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截获假情报,诬陷他的老对头安思顺暗中款通安禄山。

安思顺与安禄山虽为表兄弟,但立场向来不同,早在安禄山反叛前,安思顺就多次向皇帝上表,指出安禄山图谋不轨,但李隆基没有听信。所以安禄山造反后,李隆基接连杀了安禄山长子与其在长安的亲信几十人,但对安思顺给予信任,命他回京担任户部尚书。今哥舒翰施计诬告安思顺,皇帝本不足信。但哥舒翰执掌关中兵权,皇帝需要依仗他带兵取胜,所以只好同意将安思顺以及其弟安吉贞赐死,亲族流放岭南。

这其中有哥舒翰的心腹将领王思礼暗中谋划,王思礼及陇右将领曾建议哥舒翰细数杨国忠之罪状,上奏请皇帝杀杨国忠,仿效汉时安七国之乱之策。哥舒翰虽然没有这样做,潼关军中的这些传言泄露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

因为哥舒翰新近又冤杀了安思顺,杨国忠心中担忧,遂向皇帝上书,要求招募了一万精兵屯在灞上,由其心腹杜乾运统领,表面是防备叛军,实则是在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心知肚明,遂上表皇帝将这支军队纳入他的统领之中,又设计杀死了杜乾佑。这使得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相互猜疑,矛盾重重。

这个时候杨国忠的内心想必是绝望的,朝野传言安禄山是他逼反,不但安禄山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就连河西藩镇李嗣业和哥舒翰都意图逼迫皇帝杀他。

这场神州浩劫的第一年过去了,安禄山在新年元正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为圣武元年。

然而安禄山称帝后不久,东平太守吴王祗和济南太守联合起兵抵抗叛军,各地郡县不愿意附贼者纷纷响应,平原太守颜真卿招募数万兵勇起兵,河北多郡开始拨乱反正,尊颜真卿为盟主相约抗贼以待朝廷援兵。然后有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斩杀安禄山义子李钦凑,并联络各郡开始反抗。郭子仪又率军在河东接连击败了叛将高秀岩的静边军。

玄宗听说后大喜,认为叛军势力日渐衰竭,遂产生了收复东都的想法。他给哥舒翰下旨命其出陕郡攻洛阳。

哥舒翰知道自己手里的募兵为多,战斗力极弱,况且叛军将多数兵力集中在潼关一线,只要他坚守住潼关,安禄山迟迟不能西进,军心自然涣散,长久必败。

哥舒翰向皇帝上表阐述自己的谋划,杨国忠则认为哥舒翰在潼关久久不肯进兵,是怀有别的想法,或是想逼皇帝杀自己。将相之间的矛盾使得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