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是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唐代这三个部门各自设有长官,分别掌管赋税征调、财政收支、盐铁之利,对判三司事的宰相负责。大唐天佑三年(906年),昭宣帝将朱温任命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这是三司使之名的第一次出现,但朱温并未接受。

第二年,朱温篡唐,历史步入了五代,随后朱温建立建昌院,使其执掌天下钱粮、盐铁、度支等事,以养子博王朱友文判院事,这可以看作是三司使的前身。李存勖灭梁后,废建昌院,先置国计使,随后又将三司事务归于租庸使之下,但仍没有给三司使正式定名。

直到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李嗣源第一次将这三个部门统一起来,任命张延朗为三司使,从此三司职权合而为一,成为了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司使因为掌握着全国的财政大权,所以地位非常高,成为朝中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的要员,被称为次相或亚相。

三司使的出现是五代官制的一项重大突破,其余中央官员,基本沿用唐制。而在地方上,五代也基本沿用了唐朝制度,实行方镇、州、县三级管理制度,不再一一赘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军队系统。

五代军队主体可分为禁军和地方军两类。地方军是各地藩镇统属的军队,负有对外防御及稳定地方的责任,也有协同禁军作战的义务。

不过由于唐末以来。节度使权力过大,地方军队都是由节度使招募而来。所以直接听命于节度使。地方军队的统帅为节度使,下设押衙、虞候、兵马使等将佐。

其规模大小取决于藩镇的大小以及财力的强弱。五代中前期,藩镇势力极为强大,曾多次对中央构成威胁,到后晋年间,虽然也时有叛乱发生,但破坏程度开始减弱。而柴荣在高平大战获胜后,已经基本将这种形势扭转过来。

五代的禁军系统要从后梁说起。朱温篡唐时,虽然名义上兼领二十一道,但实际上归他直属的只有宣武(汴州)、宣义(滑州)、天平(郓州)、护国(蒲州)四镇兵马。他就以这四镇兵马建立禁军,最初称“元从亲军”,并以元从都押衙刘鄩为都指挥使。其后随着兵力增多,

朱温因循唐制,于次年建立左右龙虎、左右羽林、左右神武、左右天兴、左右广胜、左右龙骧等军,为六军十二卫,以亲王为军使,以重臣张全义判六军诸卫事。其中最为核心的那支“元从亲军”改称为“侍卫亲军”,这是侍卫亲军在五代的第一次出现。

后梁禁军中又分马步军。各设马步军都指挥使一名,也称统军。从统军开始,向下为“厢、军、指挥、都”等编制序列,如某统军下分左右厢、某厢下分第几军。某军下分若干指挥,某指挥下设若干都,到“都”这一级就是最低编制了。大约在一百人左右。当然也有特例,如南汉末年专为下海采珠而设立的“媚川都”。就有八千人的编制。

李存勖灭梁后,将崇政院撤消。建枢密院,主管军国大事,但不统军。军队的最高统帅仍为蕃汉马步总管,此时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