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落入凡间」,走入城市的街道生活。我将从三个方面讲一讲街道的故事。第一,是汽车时代下街道的改变;第二,是街道的社会性和艺术性的回归;第三,是街道眼与完整街道理念。

从古至今,交通模式的变化不断改变着城市形态。试试看,用拆字法去看组成「街道」的这两个字,可以发现这两个字之间天然有着有趣的互补关系。「街」体现了熙熙攘攘的生活感,而「道」则更多用于车水马龙的交通功能。曾经,「街」和「道」密不可分。但是,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发展,现代主义对街道生活的漠视,对交通功能的重视,街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象。高架桥的建设让街道变成了道路,人们的运动从慢速变成了快速。

谈到这里,很有必要提及一份可谓是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这份文件由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关于运动、技术和功能的观点。比如,《宪章》明确提出:「目前大多数城市及郊区的街道系统是之前的时代遗留下来的……这些街道系统供行人和马车使用,无法满足现代车辆的需求」。

在这样的规划理念引导下,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猛增以及以车为主的道路广泛建设,城市的形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全美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大大加剧了郊区化蔓延。英国则在1963年发布了著名的《布凯南报告》,在报告中,英国政府认为,北美国家在机动车方面领先了英国「一个时代」,为了赶上他们的步伐,英国城市需要进行大规模道路建设。所以,在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我们看到了道路分级系统,包括主要干道、分区干道、地方干道以及住区道路等。当然,英国当局也认识到,和美国不同,英国城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如果像美国那样建设高速公路,将会不可避免地摧毁这些历史。所幸有这样的认知,许多英国传统城市避免了大拆大建的命运。

虽然现在我们深受高架路的困扰,并且已经感受到了它对城市区域带来的割裂,但是,在一百年前,当汽车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对速度,或者更准确说,对工业技艺的迷恋,对未来的憧憬,却是极其大胆而具有先锋意义的。早在192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巴黎市中心改建规划方案,尽管并没有得到实施,但穿越城市的高速公路、清理周围的土地为新的高层建筑腾出空间等策略的提出,对后来二三十年的城市更新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通用汽车公司在「未来梦想」展馆中展现了虚拟的、梦幻般的机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都尽收眼底,第一次给所有人展示了未来梦幻一般的场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尺度和街区的生活方式,成为那一届世博会最引人瞩目的展馆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街道」和「道路」之间的天平慢慢重新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