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在2008年下跌,并且引发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

为什么中国A股市场会在2015年经历异常波动,并导致市值腰斩,致使投资者损失超过25万亿元?

为什么像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这样的明星对冲基金会在1998年短短一个月里损失超过90%的资金,并且几乎摧毁全球金融体系?

为什么像麦道夫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能够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通过欺骗吸收600多亿美元,但只进行了不超过20次的交易?

为什么像惠普这样的老牌科技公司会在估值110亿美元的收购Autonomy公司的交易中折戟沉沙,损失88亿美元?

数年以前,笔者曾在《投资者的敌人》一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在此,笔者首先利用这个机会感谢过去多年对《投资者的敌人》和笔者本人给予大力支持与关注的朋友。《投资者的敌人》自2014年出版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且多次加印,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投资者的敌人》的出版恰逢行为金融研究的爆发期,可谓生逢其时。随着罗伯特·席勒教授和理查德·塞勒教授,因对于行为金融研究的贡献,分别在2013年和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球各界人士对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兴趣,对于行为金融学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能力的信心,都明显大增。

《投资者的敌人》出版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出现深刻变化。随着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房地产市场逐渐冷却,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逐渐增加,中国A股市场的波动幅度也逐渐变大,这些都让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散户产生了一种无可适从的感觉。原来的投资策略和投资习惯逐渐不再适用,而新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又尚未形成。与此同时,物价的上涨和真实购买力的下降又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希望通过投资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的意愿。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冲击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这让很多原本成功和稳定的企业也开始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与挑战的增多。

因此,过去几年有很多读者希望笔者对《投资者的敌人》进行更新,也希望看到对于散户和企业管理者更加有针对性的内容与分析。在中信出版社朱虹老师的热情邀请和提议下,我欣然决定把《投资者的敌人》的内容重新定位为针对散户,以及针对企业家、政策制定者的两本书,并更新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新版《投资者的敌人》更针对企业家、高级管理者以及政府决策者,更多利用行为金融研究,特别是行为公司金融研究,着重讨论企业家和公司高管在股权债权融资、兼并收购、投资者关系、回馈股东等公司金融领域面对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企业家自身的特点和行为偏差,以及经济金融体系中广泛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帮助企业家认识自身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