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卖书盲盒推出市场之后,商家们终于反应过来这是个好生意。

这些人一看,万物皆可盲盒啊。

对实体行业来说,盲盒玩法清库存的功能是强大的。

比如一批衣服卖不出去,质量可能没问题,就是生产多了,压在仓库了,然后又出新款,旧款没什么人买,循环往复就不好回本。

这时候服装厂搞个盲盒,降价促销一下,这东西就算是卖出去了。

价格可以低,因为本来就是卖不出去的货,成本价卖出去也能收回本钱,何况一般服装厂也没那么良心,不会一点不赚。

对于买家而言,他买盲盒的消费体验有很多是在开箱的瞬间,开完箱子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这时候看到衣服,觉得质量过得去,样式还不难看,即便没那么喜欢,也懒得退了。

对于书来说,也是这样。

读者看书缺少一个契机,一个人一进书店,琳琅满目都是书,他溜达溜达可能还是去自己比较喜欢的区域,比如爱好历史的就去历史区,喜欢散文的就去找散文书架,但是爱好历史的不一定就看不下去散文,喜欢散文的也不一定就厌恶历史,只是没机会去看。

现在这个盲盒就给了这种读者一个机会,反响还是不错的。

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专业的业余的都有,对这种盲盒经济提出一定的批评。

比如利用赌徒心理,二级市场炒作泡沫虚高。

但是买家们该买还是买。

管市场的头头们研究了一段时间,只是抓了一批在盲盒里放残次货的商家,也就不怎么管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李江河是赚的盆满钵满了。

他只恨自己旗下的ip太少,可以出的款式不多,不然一定一个周上新一套。

这波韭菜太好割了。

究其经济原因,还是自从加入世贸之后,我国经济一片向好,大家消费意愿就高了,而且八零后们开始工作了,他们的观念和老一辈不同,加之六块钱的盲盒并不算贵,还兼具一定的收藏价值和转卖赚钱的可能性,所以人们买的就多了。

“我说老周,加大力度啊”,李江河打电话给周立辉,“形势这么好,你快多设计几款。”

“老板,我这脑容量不够了啊”,老周痛并快乐着。

“那不行,我最近想换个车,就靠你的辛勤努力了”,李江河笑道

“老板,你也真好意思说出这句话”,周立辉摇摇头,“我尽力吧,羊羊运动会今天晚上就播了,那个人物多,又可以再出好几波盲盒。”

“那不错”,李江河点点头,“总之趁着热度,保持质量的前提下,多赚点,等热度过了,就不好赚了,现在竞争者越来越多了。”

“好的老板”,周立辉答应道。

放下电话,李江河去拿了自己之前买的《美学》,先行者总部就在应天的情况下,也没法当年买当天拿。

甚至可能要拖到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