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咱们还能去卖茶水,大哥也在镇上,咱还有和宋娘子的营生,那边生意一年到头都能摆。”

“你二哥三哥还在念书呢。”

“阿娘,我是说,咱可以想着搬去镇上,王家少爷说镇上的私塾,里面的夫子很厉害,等二哥三哥在陈夫子这儿念个一两年,就让他们去试试。”

“可村子里还有那么多鸡鸭。”

“村子里的可以雇人看,陈阿爷上了年纪,地里的一些活儿不就让隔壁捎带着帮忙,有时给些工钱。”

“咱们也可以学陈阿爷那样,在村子里找个靠谱的照看,我看李叔他们就挺好。若是担心人家不上心,咱就把桃林里的进项分人家一成,咱们省了心力,人家多了收入,就会看顾的妥妥当当。”

听着那头头是道儿的后路,刘氏有些愣愣看着宝儿,不过是在镇子上多待了半年,就能有这样的见识,要是一直待在村子里,那才是埋没了。

当初送老大去,不也是想着孩子以后。

刘氏走神的当儿,姜妩还在说道,“沈老板的铺子里,那些个掌柜就是这样,拿了铺子里的分红,那是日日盼着铺子里的生意好,阿娘你说是不是?”

“是这个理儿没错。”刘氏回过神,笑着应了声,“这事儿等你爹回来,再好好商量商量。”显然已经是被说动了的。

“嗯。”

姜妩并不心急,这念头从过年那时候兴起,这会儿是看着时机成熟拿出来游说。

但日日进项的生意是决计不能丢的。

茶汤生意随着太清观日日渐盛的名头,越来越红火。

生意好自然招人眼,元宵过后,太清观外到二里地儿的,来祈福的必经之路上就有了茶水摊子。

且不说谁家好喝,一样是茶汤,大家也都是会试上一试,眼见着这边生意受影响,宋娘子便找了时机去瞧一瞧。

这一瞧便看出了端倪,这些摊子卖的东西,竟然和他们的一模一样,不仅如此,福宝之前取的“玉露汤”、“雪圆子”、“梨烙糕”这些名字,也都给用了去。

宋娘子没忍住,就去与人家理论,可却被气的不轻。

“诶唷,这是哪条王法规定咱们就不能在这做生意,合着就只能让你们赚钱了?这是要饿死别人呐,心咋就这么黑。”

摆摊的婆子说的阴阳怪气,还招呼着四周围的一块儿起哄,仿佛只要弄挎了太清观门口那摊子,她们的生意就都能抢过来了。

“谁也没拦着你们赚钱,可这些茶汤的名儿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而且有些茶汤也是我们摊卖了才有的。”宋娘子气不过的是偷学了她们好几个茶饮的方子,这些摊子其中有几个人,还是前些日子忙时“好心”来帮忙的,谁能想是偷学的。

“你们想出来的?哎哟笑死人了,就是这镇上没有,城里也多的是,怎么就是你们独一份的了,再说这茶汤,你们的汤有那万宝楼的好?谁稀罕学你们。”

“就是说啊,大字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