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戴叔伦曾经写过一首诗: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时军队如此,唐朝军队也是如此。

在说到郭子仪的此刻,我不禁又想到他的侄子郭昕。

想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侯君集率军攻灭了高昌国,后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后来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代攻伐,由此安西都护府的范围越发扩大,盛名在外。

在唐朝国力的巅峰时期,唐朝在北庭和安西都驻扎了重军威慑中亚各国,当时大唐的军队在西域具有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惧而降之城邦部族不计其数,因敬而投之城邦部族数不胜数。”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日渐衰退。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大唐曾经从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抽调回来大量的精锐部队。

安史之乱前,唐朝在安西大都护府就驻军十万余人,而安史之乱后驻军仅剩两三万人,实力与之前已经是大幅下降。而此时与唐朝比邻的吐蕃国则日益强盛,敌强我弱,于是趁着大唐国力衰退之际侵扰安西和北庭。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宗李豫任命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前往安西四镇进行安抚巡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还是少年的郭昕抬头看着天幕,神色楞然。

郭子仪拍了拍他的肩膀,“怕吗?”

“保卫大唐的国土,本就是应有职责。”郭昕神色坚定道。

郭子仪欣慰也难过,他正色道:“如今天机显示,局势未可知,但你做的很好,是我郭家的荣耀,今后也当如此。”

“是,叔父。”

【“在郭昕接任安西大都护后,吐蕃国就看准大唐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河西走廊,很快出兵攻占了唐朝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失陷,也就意味着安西北庭与朝廷的联系彻底被切断,唐朝也基本失去了掌控安西和北庭的权力。

安西北庭从此成为孤军,得不到朝廷输送的军需补给,他们只能依靠戍边将士们自给自足。

然而即便如此,郭昕和当时的北庭大都护李元忠依旧奉大唐为正统,为大唐坚守西域的边境。”】

李世民沉默不语,耳边是天幕的一字一句,安西......那还是他亲手设立的,彼时他没有想到,最后是如此的结果。

【“郭昕和李元忠相互配合,抗住了吐蕃几次强烈的进攻,稳住了西域的局势。

即使在唐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依旧没有丧失西域国土,就是因为他们的苦苦坚守。”

“在困守期间,他们也不断派人试图突围吐蕃的封锁与唐朝中央取得联系。

终于,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他们派去的人通过绕路回纥突破了吐蕃国的封锁,抵达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并向唐德宗李适陈述了安西和北庭两地军队还在为大唐坚守边境的事情。”

“自河西走廊失陷后,唐朝与西域基本失去了联系,已经安西北庭早就被没了。

直到此刻,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两支军队一直没有放弃坚守,令两地依然处在大唐的掌控之中。”

“唐德宗当即加封郭昕为武威郡王,加封李元忠为宁塞郡王,还下旨安西和北庭的驻军将士全部加官一级。

可是这些荣誉除了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就再也没有任何用处了,此时的唐朝处于宦官乱政和国力匮乏之际,根本无力收回河西走廊,而没有河西走廊,朝廷给予不了安西和北庭实质性的军需物资援助。”

“但是通过这次与长安取得的联系,他们还是得到激烈,而在明白了朝廷无法对他们进行任何实质性援助了也不放弃。

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况下,郭昕决定率军屯田并自铸钱币来自给自足。”

“古代私自铸币是死罪,所以哪怕再艰难的那些年他都没有这么做,直到此刻,才敢以朝廷的名义铸币。后来考古学者这里发掘出土大量的大唐建中钱,都是来源于此。

要知道唐德宗的建中年号仅仅使用了四年,但在距离长安千里之外的新疆却能出土大量的大唐建中钱,这因为郭昕他们这些戍边将士此后又与大唐朝廷失联,不知道朝廷早就换了年号。

他们一直在安西和北庭使用大唐的建中年号,并铸造出了大量的建中钱币,所以后人才能在新疆这些地区发掘出土大量的大唐建中钱。”】

李治神色莫辨,他一直不怎么重视安西等地,却没想到,在大唐风雨飘摇的时候,那里的将士却依然死守大唐的领土。

他以为不重要的地方,但是驻扎在那里的军队却恪守自己的职责,寸土不失。

“媚娘,我有愧。”他长长一叹。

“那便从现在开始改变。”武皇后轻声道,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明明知道错了却死不悔改。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坚守模式下,安西和北庭两地的戍边唐军一直在为大唐戍卫着边境,即便后来唐朝的统治阶层已经把他们遗忘,他们依然在为国家戍守边关。”

“在这个过程中,李元忠染病去世,他的副将杨袭古被推举为北庭大都护,在杨袭古接任北庭大都护不久,吐蕃国就对北庭发起了进攻。

这一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他们,杨袭古为了抵御吐蕃国,只得向回纥求援。可是吐蕃这一次发起攻势是有备而来,联合了西域不少的小部落一起进攻北庭,所以北庭与回纥的军队很快被吐蕃联军击败。

贞元七年,北庭大都护府的辖区已经基本被吐蕃所占据,杨袭古的所部军队只剩下两千余人。

杨袭古明白北庭彻底失守了,他再也没有能力收复北庭大都护府了,因此他只得率领残部两千余人逃往安西大都护府的辖区西州城。

由于回纥也在战斗中被吐蕃打败,于是私下与吐蕃求和。

为了能取得吐蕃的谅解,回纥大相颉于迦斯出面引诱准备败逃的杨袭古,将杨袭古当场斩杀。

杨袭古所部两千余人全部被回纥人俘虏,杨袭古的人头和他的军队俘虏被回纥人送给吐蕃国,随着杨袭古被诱杀这也标志着北庭大都护府彻底沦陷。”

“这时候,郭昕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向吐蕃投降,二是与吐蕃战斗最后,直至战死。

在这种情况下郭昕选择了继续坚守安西,这一守又守了十八年。

这十八年中安西四镇逐步被吐蕃国吞食,到最后郭昕只能困守在龟兹城。”

“关于安西大都护府何时被吐蕃攻陷在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只能推断大约在公元808年左右彻底被吐蕃攻陷,也就是唐宪宗元和三年。

这一年,安西大都护府等来了自设立以来最惨烈的一战。

随着吐蕃国对龟兹城发起总攻,也意味着安西大都护府即将覆灭。”

“青年出镇边关的郭昕此已经是垂垂老矣,他自唐代宗时期起出任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历经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四代皇帝,已经镇守安西四十多年,而当初与他一起出征的安西守军也都已经白发苍苍。”

“大唐自唐德宗时期起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那时候的大唐就已经放弃了安西和北庭两大边塞。

可是朝廷放弃了,郭昕、李元忠、杨袭古这些驻防边塞的将士们没有放弃,他们依旧为了大唐坚守着边境。”

“最终龟兹一战,白头将军郭昕带着他的白发士兵们全部战死沙场,壮烈殉国。”默了默,李一沉痛道:“自此,安西大都护府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那一群白发兵为了捍卫大唐最后的荣耀血洒疆场,从此安西大都护府彻底从唐朝的管理编制中消失。”

“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起设立到唐宪宗元和三年彻底沦陷,安西大都护府存在了168年,书写了大唐的边塞国威。”

“少年从军卫边疆,此身只为报国门。壮年生入玉门关,铁血戍边人未还。”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怎敢忘大唐呢?

那是归路,是故土,是几十年的坚守……”】

李世民吧嗒吧嗒的落泪,他总是比较感性,可是当了皇帝之后,人人都规劝他,不许他哭不许他笑不许他肆意张狂不许他放纵爱恨,可是,这也太难受了吧。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幽幽一叹,是怪难受的,算了,就让陛下哭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