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朝廷不得不正视朱棣的威胁,重新估量朱棣的实力,于是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

双方进入谈判阶段,也就是和谈。

但这只是表面,拖延时间罢了,实际上走到这个地步谁都知道不是你死我活,私底下各自又动作不断。

当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见朱棣时,盛庸、吴杰、平安等分兵骚扰燕军饷道。

朱棣知道后,立刻遣使者进京表示盛庸等不肯罢兵,必有主使。

这时候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意见,将燕军使者下狱,也有说直接诛杀,总之和谈破裂。”李一顺口吐槽一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好不好,干嘛呢这是,使者就是个传话的,杀他除了泄愤有什么用。”】

朱棣凉凉的想:作用不是已经很明显,泄愤啊,他那个好侄子在他爹在的时候倒是一副好演技,当了皇帝之后嘛,耐心可就差太多了。

【“总之朱棣见和谈破裂,决定袭击南军饷道,让都指挥李远率兵六千,换穿南军甲胄,从济宁南下;

六月十五日,燕军瞒过南军到达沛县,成功焚烧大量南军粮船,河中鱼鳖尽死。

南军损失粮食数百万石,京师大震,德州陷入窘境。”

“由于河北战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间计,利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矛盾,先写一封信给守北平的朱高炽,令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诉朱棣和随军的朱高煦说世子朱高炽密通朝廷,以使燕军北还。

但朱高炽得到信后,根本没有拆开,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往朱棣处。

于是反间计失败。”】

明仁宗擦了擦汗,太阳有点大,就算有遮阳又有人扇风,但是一直待在也很难忍,尤其他还胖。

他听到这里,笑了笑,朱允炆容不下藩王,即便他一时被封王后续也会被收拾掉,到时候就真的是独木难支,朱允炆自己干的好事,还真觉得这个许诺有什么价值不成?

再说了,富贵险中求,他爹造反成功他就有机会成为皇帝,哪里是一个燕王之位能比的,又不是完全没胜算。

退一万步说,那毕竟是他亲爹,他要是真的背弃了,不得被世人唾骂,大义灭亲呵呵,一个连至亲都能下手的人还能有什么底线,何况他爹是被逼反!

这很重要,他们是受害者好吧。

傻逼才会上当,似他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中了这小小的离间计。

胖皇帝心里对朱允炆指指点点,充满鄙视。

一旁的太监有眼力的去准备冰鉴。

【“七月十五日,盛庸令大同守将房昭入紫荆关威胁保定,据易州西水寨以窥北平。朱棣见状,只得回兵救援。

朱棣分兵守保定,并包围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军与真定援兵和房昭军决战,朱棣令勇士悄悄登山,在敌后大张旗帜。

南军山寨见状以为敌军对他们包抄了,顿时大乱,与真定援兵一齐崩溃。房昭不得不退回大同。

十月,燕军再次击败了前来袭击永平的辽东敌军。

然而战争打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

尽管朱棣的燕军屡战屡胜,但他却依然面临着兵力不足的问题,这样的话打下的地盘再多,没有人也守不住啊,也就意味着他无法巩固胜果并扩张胜利,就意味着仗白打了。

在兵力不够的情况下,总是不得不放弃新取之地,到最后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

不错。朱元璋含首,老四的劣势太明显了,哪怕是拿人命堆,也能累死燕军。

可是,朱元璋冷笑一声,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还能输,这是什么级别的废物。

是不是还要庆幸他没有似那朱祁镇一样御驾亲征——死的更快!

【“朱棣也意识到自己的劣势,这时候他终于下定决心,改变策略。

建文三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先后击败德州的一支分队和平安的部队,于是燕军南下至馆陶渡河,并长驱直入。

正月十二日,燕军在馆陶渡河;十四日,燕军攻陷东阿;十五日,再攻陷东平;十七日,陷汶上;二十七日,陷沛县;三十日,燕军先头部队到达徐州。”

李一啧啧道:“这行军速度,是真的全力冲刺啊,幸亏朱棣不常这么干,不然不得累死,很伤身的。”让她秒想起她那遭天妒的白月光,她的冠军侯啊!】

霍去病饶有兴趣的拿着地图看,“可惜有些地名不一样,不然能更精确的判断这行军路线,看看这明成祖是什么军事计划。”

桑海沧田,别说地名,只怕地形都变化不小。卫青看着有些对不上都地图,有些怅然。

生老病死,岁月如梭,不过如此。

汉武帝:所以还是要长生!

【“建文帝见燕军再次出动,令驸马都尉梅殷任总兵官,镇守淮安。

建文四年正月初一,建文帝将迁往蒙化的朱橚召回南京。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兵援山东。

建文四年二月初一,南军将领何福、平安、陈晖进兵济宁,盛庸进兵淮上。

此时,朱棣派兵袭击南军饷道后,又击败徐州的出战军队,自此,徐州闭城死守。”

“已经决定兵贵神速,直捣黄龙的朱棣只怕巴不得徐州闭城不出,不然被拖住,消耗兵力,最后他才更吃亏。

还是那句话,他才是更拖不起的人。

所以徐州坚守不出,朱棣不再理会,继续南下。

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

三月初九,抵达涡河。

当时朝廷军队不是没有想要阻拦,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

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将断徐州饷道,铁铉等率兵围攻,互有胜负。

四月十四日,燕军进达睢水之小河,搭浮桥。

次日,平安、何福领军夺桥,双方隔河僵持。数日后,南军粮尽,朱棣决定偷袭。

半夜,他渡河绕至敌后,不过此时徐辉祖援兵正好赶到,偷袭失败。

四月二十二日,双方战于齐眉山,南军大胜,斩燕将李斌。

南军再次获得胜利,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

这种时候,燕军众将要求北返,择地休整,朱棣不同意,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份人站于左侧,朱棣顿时生气,不能一鼓作气,军心只会越来越糜烂。

这时候,朱能站出来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

刘邦缓缓打出一个问号,然后生气,骂骂咧咧道:“乃公也打赢不少好嘛!”什么十战九不胜,呸!污蔑!

【“朱棣重新稳定军心,这时候,朱允炆又来相助他啦。

原来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以为战争情形缓解,于是立刻以京师不可无良将,召回徐辉祖。

嗯,朱允炆才是朱棣的金手指吧。”李一认真的想。

她觉得朱棣两大金手指,一个是风,另一个应该叫朱允炆。】

唐太宗唏嘘叹息,将军在外最碰见这种皇帝,什么都不懂就自以为是。

【“四月二十五日,因为考虑到在河边不易防守,何福移营,与平安在灵璧深沟高垒作长远之计。

而此时粮道被燕军阻碍,平安亲自率兵六万护卫粮草。

四月二十七日,朱棣率精锐袭击平安,将其一分为二;何福全军出动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现,何福败走。

朱棣再次掰回一局。

而因为粮道被阻断,南军陷入缺粮的困境,何福与平安决定不得不决定突围,在淮河取得给养,他们约定号令为三声炮响,一起突围;

然而这时候朱棣的幸运光环再次发作,次日,燕军攻打灵璧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

于是当炮响的时候,南军以为是己方号炮,纷纷夺路而逃,好家伙这不是白送了,于是燕军趁势进攻,南军全军覆没。

灵璧之战就此意外结束。”

李一捂嘴笑道:“要不说朱棣是有天命的,关键时刻总是幸运up+++”】

觉得很玄乎的朱元璋抽了抽眼角,运气这玩意,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服气。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说起来一千六百年前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灵璧附近,可谓历史的巧合。”】

再次被扣的刘邦却露出自得之色,老对头项羽是厉害,可他还是输了,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赢家通吃,胜者为王。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

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

五月初九,燕军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拿下盱眙。

五月十一日,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五月十七日,到达天长。

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属下反叛,趁其沐浴时绑缚之。

五月十八日,扬州不战而降。随后高邮归降。

此时,其实大家都已经看出,朱棣和朱允炆之间胜负将分,显而易见,朱棣强朱允炆太多。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外如是。”】

大家都有眼睛看。朱棣笑了笑,他才是正确的!

【“当时朱允炆见局势不利,又想和谈,但这一次朱棣不和他周旋了。

六月初一日,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

此时朱棣已经越来越深入腹地,客场作战,燕军战不利,朱棣不得不计划议和北还。但是这时候朱高煦引兵来援,朱棣非常高兴,说:“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啊。”

嗯,这是暗示朱高煦有机会取得储君宝座,于是朱高煦大受鼓舞,率众殊死战,击败盛庸。”李一emmm,“改天兄弟相残,锅扣朱棣身上,他肯定不冤。”】

永乐大帝朱棣:……嗯,这容他想想怎么狡辩狡辩

太子朱高炽:……呵呵。

汉王朱高煦:……呵呵。

【“战局情形再次发生变化,随后朝廷军队的一支水军部队降燕,燕军遂于六月初三日自瓜洲渡江,并再次击败退守此地的盛庸。

六月初六,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此时朱棣的军队距京师已经不到30公里,朝廷大震。”

李一笑道:“三年,朱棣终于还是打到了这里,一国的首都。当然,这不代表朱棣就真的稳赢,从来敌人兵临城下最后被反杀的也不是没有。

而且这时候的京城内按说有军队有存粮,要坚守到援军到达不是没可能。如果真的能受到援军抵达,那时候被两面包抄的就是朱棣了,局势一下子就能逆转。

可是,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朱棣,胜利的天平从来没有倒向朱允炆。”

“当是时,朝廷内的人各有算盘,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有的则反对,还有的想要投降,种种不一。

这时候,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

朱允炆同意他的意见,又派大臣、在京诸王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

六月初九,朝廷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再次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可是如果朱允炆真的交出人,那才是真的寒了人心。

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谈判,无果。

六月十二日,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

时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

次日,燕军抵金陵。

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

“可是此时城内人心早就惶惶不安,真要说起来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反正都是老朱家的皇子皇孙,朱允炆当皇帝还是朱棣当皇帝,对这些大臣勋贵有差别吗?没有。

朱棣当皇帝,他们也不算对不起朱元璋,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

所以很多人都倾向朱棣,毕竟真要说起来,之所以有这场战争,还不是朱允炆自己太过分,生生逼反朱棣。

当初朱允炆放弃了舆论高地在这时候终于反噬他了。

如果他削藩足够快,动静不会太大,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可是他偏偏瞎搞,又搞不定,自己作没皇帝之位,怪谁?

人心背弃,于是朱允炆被抛弃了。

他能杀一个徐增寿,可还有无数个徐增寿,当燕军兵临城下时,守卫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

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李一感叹道。】

朱元璋深深叹了口气,原来如此,原来是这样。

老四很厉害,可是朱允炆也是真废物。他得好好想想。

【“靖难之役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

燕王进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他是从地道逃了,落发为僧,云游天下;还有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而永乐陛下让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

历史已经过去,一切无从考察,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李一笑道:“其实朱允炆失踪就好过朱棣杀侄子弑帝吧,真要说起来他是来靖难的,拯救皇帝的呢。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个表面借口,可是遮羞布有时候就是需要存在的。

当然,现在皇帝失踪,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就勉为其难上位吧。”】

朱棣:要不是朱允炆确实不见,他还真信这个邪,不知道以为真是他干的呢。

朱棣想起地方借着朱允炆的名头搞事的乱臣贼子,不禁拧眉,虽然掀不起什么风浪,可也足够恶心他了。

【“不管怎么说,战争终于还是结束了,可哪怕只有三年,这场靖难之役还是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而因此而遭到清算的臣子更是不少,这些本该都是国家的人才,死在这里实在让人遗憾。

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朱家人的内战,造成无数死亡,根据统计,因此而死的人多达几十万,而这场权利更换的战争游戏最后依然还是由老百姓买单。”

李一闭了闭眼睛,“这是一场悲剧,本该不用发生的悲剧。

我讨厌朱允炆,因为他没有自知之明,无能就是原罪,朱棣掀起战争,是为了活命,不得不反抗,让人可以理解。

可是朱允炆呢?那么多历史他是没看过吗?因为削藩引起的乱子不够多吗?

不是不能削藩,这从来都是政.治.正确,但是明明可以要缓缓图之的事情,他却偏偏想要一口吃成胖子,那就活该被噎死。

尤其是朱棣镇守边地,更是有功的!哪一个明君会无故诛杀功臣,他而朱允炆连一个正当的理由都没有。

但凡朱棣要是不姓朱,这妥妥又是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让人幻视无数冤死的将军。”李一站朱棣,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