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看《活着》的时候,觉得标题太过沉重压抑,不太喜欢。X更新最快另外又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极强的预感,这必然是个悲剧。

作者的写作手法很新颖,一个第一人称又套着一个第一人称,有着极为强烈的代入感。故事的开头又很俗套,叙述一个败家子的故事。而败家子的父亲也曾是一个败家子,但是他却没他父亲那么幸运,败了家就没了回头路。

福贵把家败完了后,终于醒悟了些,开始愿意好好地过日子。但是老天就是惯喜欢不给人机会,当你回头时候,前面已经有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厄运等着你。没几天,福贵的爹先死了,死得很荒谬,上厕所时掉了下去,捞上来已经没气了。

福贵爹死了后,家珍就被老丈人领了回家,只留下凤霞在家里。家珍走的时候,肚子还有怀了几个月的孩子。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家珍这下回去怕是回不来了,或者后文就会叙述父子不能相认的惨剧。但是故事没有按我的思路去发展,家珍又回来了,还带着已经出生的儿子。

再到后来福贵被抓壮丁的时候,我心就一咯噔,这不是白鹿原的情节么?内战的时候又是一幅惨象?余华所描述的战争场景我至今不信,实在是匪夷所思。时国民党军能有十万人被包围在几里之地,所用物资全靠空投。一直到后来空投下来的米却没有柴火能煮饭,**又投大饼。但是大饼投下来却很难抢到,福贵三人另辟蹊径,趁着别人抢大饼的当口就抢别人的鞋,用来煮大米。那个时候,福贵认识的春生。

福贵回家的时候,凤霞已经哑了,且聋了。有庆也还小,连福贵都不认识。福贵回家的时候看到这幅景象就是心里一痛,我也跟着心酸。之后福贵问家珍:“我娘呢?”

“娘走了。”家珍也跟着抹泪。

我心里在想,悲剧是不是该结束了?可是没有,当看到福贵说想让有庆上学却没钱的时候,我心里就一咯噔,悲剧又要发生。余华果然没让我失望,福贵要把凤霞送人!

送凤霞走的时候,福贵不敢去看,可是凤霞还是到地里面去找他了。凤霞不会说话,也听不到别人说话,就这样被送走了。我不知道凤霞对这个世界到底知道多少,或许什么都不知道,又或许什么都知道。但是从未与别人交流过的她就这样被送走了,我张张口,就想问问余华:你到底想干什么!

后来凤霞还是没有送走,我就想,余华啊余华,你还算是有些人性。

再后来的时候,福贵家大都在跟着大家一样受苦,那个时代就是这样。我看到余华所描述的“炼钢”的细节,我是十二分不信的,实在是太荒诞了。生产队队长先找风水先生点一处人家,一把火烧了,腾出地方来煮钢铁,后来找来一口大锅和几桶汽油放点水就煮起钢铁来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禁不住笑了起来,劳动人民可爱极了。可是,到底什么人教授了他们这样的炼钢方法?到底是何种蛋疼的制度能让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堂而皇之地发生了?[/l]

等到我对全书的悲剧会停止不报希望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