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川是一个扑街小说作家,家住三丁目。更新最快他曾经给一家文学杂志供稿,还不是那么扑街。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严肃文学市场越来越小,他供稿的那家杂志渐渐转向低龄化轻小说、改走低价跑量的发展路线。

茶川却不愿意接受杂志社总编的劝说、将其主角人设改得更加面目模煳、以兼容更多新读者囫囵吞枣获得代入感。在茶川的小说多次收到读者来信抨击和市场调查冷遇后,总编不得不调低茶川的录稿率和稿酬标准。但茶川虽然贫苦,却不改初心,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三丁目上一个舞厅老板娘广美对茶川有好感,把一个孤儿淳之介托付给茶川收养。本来茶川不想答应,但听说孩子是自己的书迷粉丝,才勉为其难答应。后来却发现这个孩子稚嫩、不严厉的笔触,在仿照茶川的作品写作时,竟然比茶川还要更红,这让他更加觉得生命嘲讽。同时孩子和广美的出现,让曾经不必担心养女人孩子的茶川不得不面对人生的责任。”

“与太郎是茶川在三丁目的邻居,曾经是一个还没出师的落语表演者。两年前,随着电视机的普及,nhk电视台来邀请与太郎的师傅到电视上表演落语,但是被与太郎的师傅拒绝了。

与太郎不理解师傅为什么拒绝上电视这种让落语这一艺术形式被更多年轻人看见的终南捷径,于是离开师傅,自己选择接受nhk电视台的邀请,成为了一名目前来看表面光鲜的电视落语师。为了学习适合电视表演的新落语形式,他还远赴华夏学习了相声,让落语更适合在电视上演出。但是赚到钱的同时,他内心的隐忧却越来越大,总觉得这并不是师傅要教给他的落语。”

“六子是一个从东北农村来京城打工的中学毕业生,住到了茶川对面的铃木修车厂当学徒工。社长铃木胸怀大志,想把车厂最终办成大型品牌车商。面对福特车为代表的大量粗放生产方式产出的米国车侵袭。

铃木社长被六子启发,领悟到‘和福特/通用拼标准化、流水化、批量化是没有前途的,要想让扶桑人自己的车行销全世界,必须采取精益生产方式,尊重客户对车的定制要求,像量体裁衣一样根据让客户感受到尊重、先订车后造车,内设全部由客户自行挑选。从造啥卖啥、转变为卖啥造啥、造啥进啥’。最终,实现了民族汽车业的崛起,把米国人的烂车赶出了国门。”

“这是一个发生在三丁目的衰落期作家、迷茫期落语师和上升期车厂技师之间的群像故事。以及他们身边不得不面对的拖累、羁绊、爱人。”

蔡明量大致看了看顾诚魔改版《三丁目的夕阳》剧本梗概,顿时整个人都凝住了。

他觉得去年拍《不散》时内心凝聚的那股力量,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宣泄。

虽然《不散》几个月前刚刚在威尼斯电影节拿了影评人奖。

眼前顾诚魔改的这个剧本思想,简直比他的《不散》更加正面,而且为迷茫者指出出路的设想更加干净利落。

史上的《三丁目的夕阳》,是扶桑导演山崎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