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捕而放之

莱茵河畔的科隆始建于古罗马时代,自建城伊始便因处在水路、陆路商路交汇处而为商业中枢,并因此繁荣昌盛。中世纪时,科隆便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座自由市,还是著名的汉萨同盟城市之一,即使是在进入大航海时代后,它也未像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那样迅速衰弱,并因为始终未受到战火地蹂躏而保持着繁华。即使到了今日,它已经隶属于法兰西版图内,却仍然能保留“自由市”的资格,以效忠法兰西国王作为自由的交换物,使自身在王国内拥有显著地位。

科隆城西十公里,通往巴黎的大路上,俄罗斯使节团正驻马稍歇。二十八岁的俄罗斯皇储保罗?彼得洛维奇有一张德意志民族特征明显的脸,也有着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坚毅、一丝不苟的专注神情。他拄着黑色的权杖走在大路旁的野草地中,一脸喜色地对身后的尼基塔?潘宁伯爵说道:“之前在柏林时,我原以为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为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国王,普鲁士是这个时代最先进、最有秩序的国家,但现在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尼基塔?潘宁伯爵面无表情地跟随于后,不对皇储的话做任何回应。相似的情况已经发生多次,他对皇储每到一地便兴奋地长篇大论已经看得厌烦。

保罗继续说:“你看见了吗?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莱茵河东岸的科隆仍然有着宗教歧视,天主教徒歧视着新教徒和犹太人,新教徒和犹太人并没有与天主教徒平等的地位,可并入法兰西王国的莱茵河西岸的科隆完全不同,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人有着平等的地位,市议会中既有天主教徒,也有新教徒和犹太人,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维持良好的秩序,没有引发宗教冲突,简直是奇迹。”

科隆地跨莱茵河两岸,但在三年战争后,法兰西取走了神圣罗马帝国于莱茵河西岸的科隆老城,莱茵河东岸的科隆则仍然留在帝国,作为科隆大主教的驻地存在。科隆原本是大主教坐堂所在地,其市民亦以天主教徒为主,因此,城内存在着严重的宗教歧视,新教徒和犹太人地位不高,常遭到迫害。

法兰西占据了西科隆之后,虽保留了科隆的自由市资格,但强行推动了《宗教平等法令》。由于新教徒大多为手工业者,犹太人大多有极丰厚的财富,他们人数虽比不上天主教徒,可经济实力却远胜于天主教徒,因此,在法令发布之后,法兰西自然就受到了新教徒和犹太人的支持。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底层天主教徒亦受到城市权贵地剥削,在战后,大多权贵阶级搬去了东科隆,他们也因而得到了解脱。

因此种种,西科隆几乎无人视法兰西为侵略者,相反却视其为解放者,故而整座城市都对法兰西有极高的忠诚,也正是因为这种忠诚,他们才能继续保持自由市的身份。

“陛下,休息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应该启程了。”尼基塔?潘宁伯爵不顾保罗正处在兴头上,冲他浇了盆凉水。

保罗不以为意,按照尼基塔?潘宁伯爵所言转身向马车走去,却边走边继续说:“天主教、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