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各种人工天体了。新帝国制造殖民星之类的东西是有专门“工厂”的,这些工厂就位于毗邻首府世界的几个荒凉宇宙中。这种荒凉宇宙在帝国的“世界库”中占十分之一左右,它们未曾演化出生命,因此适合进行各种大工程,珊多拉下令把其中几个稳定xìng高的宇宙拖到了首府世界周围,一来充当首府世界真实坐标的掩护,二来则当做大型车间。这些大型“车间”里充满了昼夜不停工的巨型星港和太空结构体,空旷的空间中到处是不眠不休的增殖型建造者和物质-信息-能量转换发生器,而它们平常最重要的生产任务就是制造各种民用(殖民星)或军用(山寨版的星球战舰)的人工星球。

帝国批量制造的殖民星被戏称作“标准星”,就好像毛坯一样。“标准星”,或者学名“标准型人造生态星球基础坯”的人工天体上是没有任何生命的,也没有生态环境,它们被按照统一规格塑造成合适的尺寸,生来具备jīng确的密度,因而也有jīng准的重力环境。标准星上的所有物质资源都按照蓝图分布,以保证用户可以照着图纸开采资源,从而在星球建设的初期更加顺利。根据型号不同,标准星上会有形状和分布随机,但总容积jīng确一致的海洋凹槽,可以在交付使用的时候按用户要求向里面填充水或者其他生态作用物,但在标准星的仓储阶段,它们里面都是空空如也的。标准星也有基础大气,但这种基础大气不会用来维持生命,它们仅仅被用作产品检测:检验大气模型,全球风洞效应之类。一旦标准星要交付使用,基础大气就会被抽走,按照用户需求更换新的大气。

根据型号不同,标准星有一百多个品种:这还是粗略分类,仅涉及星球的物理参数,不涉及生态参数,因为标准星上还没有生态环境。

以上就是标准星所有的一切。

这些死气沉沉的标准殖民星毛坯被引力凝滞力场固定,仿佛货物一样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宇宙角落,大小和颜sè几无二致,简直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填充水(也有可能是其他液体,也有可能什么都不填充)环境和大气,并且投放基础生命之前,它们只有土黄sè一种sè泽。

制造这些民用星球的人在广大附庸种族里的诗人口中有个浪漫的名字:塑星师,而看管这些星球堆放场的人也有个浪漫的名字,他们被诗人叫做:群星守望者。

上述两个诗一般的名字分别对应车间主任和库管,因为工作地偏远而且平rì只有各种自动设备相伴,被公认为帝国最苦逼的两大职业,没有之一。

标准星在什么时候才能看上去更像一个生命摇篮呢?

在军部相关负责人接到下级文明的预约申请之后。哦,这个负责人在诗人口中被称作“牧星人”,不过帝国内部对这些负责人公认的称号是售货员,我给他们起了个名叫10086——因为大部分星球申请报告都是通过数据网提交的。

当有下级文明向帝国提交了民用型殖民星领用申请之后,就会有专门的后期加工组接手一张“定制订单”,由于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