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听着听着发现他们聊的内容渐渐变得难懂起来,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这场对话。

算了算了,他最后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就好,有些东西是勉强不来的!

考虑到李东阳他们手头都有活干,杨一清和杨廷和约好改日再叙,离了翰林院为自己的新职位跑动去了。

地方官回京等着吏部安排新差使,免不了要上下活动一番,争取能弄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和职务。

杨一清还算好的,他幼时以神童荐入翰林院读书,内阁阁老与诸多朝臣都与他有旧交,谋个好去处用不着费太多功夫。

转眼到了年底,杨一清的新差遣就下来了,是去陕西当按察副使兼督学,统管陕西文教工作。

这意味着往后整个陕西的读书人想要出陕,大都必须先过了他这一关。辖内只要是他看得上眼的人才,全都可以算是他的学生。

总的来说是一个既有名望又有空闲的好职位。

就是陕西这地方算是临近边关,日子可能会稍微有点苦。

不过杨一清对此并不在意,反而还很有些跃跃欲试。

得到吏部那边透露的消息,杨一清当即就邀李东阳他们出来喝酒,趁着还没离京好好聚上一聚。

李东阳自然是欣然应邀。

知晓杨一清年后又要走,李东阳自是不太舍得,感慨道:“才刚回来没几天,这么快又要离京了,还是去陕西那么远,也不知你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地方官三年满一任,督学一般要在当地待满两三任,此去一别确实又得好些年不见。

杨一清朗笑道:“又不是不能书信往来,有什么要紧的。”

李东阳叹着气道:“下回你可别再谋外任了。”

杨一清道:“外任没什么不好,日子过得自在得很,还能多长长见识。这次我正好可以到处走动走动,好好看看边关的情况,到时写信给你们讲讲。”

李东阳也就不再多劝。

酒过三巡,杨一清不免又和李东阳聊起文哥儿来。

李东阳在翰林院这么多年,提携过的后辈不算少,不少人都乐意喊他一声老师。

可这些“学生”里头李东阳写信提及过的寥寥无几,倒是这个年纪最小的让他在信中提了几回。

哪怕这两年杨一清远在山西,也知晓李东阳是怎么被塞了这么个学生。

杨一清道:“等我去了陕西,也寻几个好学生来教教,到时候我们瞧瞧谁教出来的学生更出色。”

李东阳道:“你这比试可不太公允,你可是去陕西督学的,整个陕西的读书人任你挑拣,我在京中哪比得过你?”

杨一清乐道:“我只能挑一挑陕西英才,京师这边可是网罗了天下人才,确实不太公允。”

两人你来我往地相互挤兑了几句,最终笑着在座中诸人的见证下做好了约定。

第二日李东阳去了翰林院,一眼就瞧见文哥儿正兴致勃勃地蹲在池边,似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