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 许久才道:“真忠贞之士也。不居功, 不自傲,不留私,若人人如此,天下大定矣。”

随着报捷文书一并送来的,还有厚厚的一本《军改练兵疏》,看样子应该是早就写成的。

一直没有递交,因为不经实战,谁也不知道那是不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李淦心想,别人立下大功,都是要各种封赏。

唯独这个刘钰,却把功劳当成一个证明,只求变革。

既然说了没有藏私,李淦也没有看。

而是翻看起来刘钰写的《安定西域疏》,上面的字都很潦草,显然是因为太过机密,没有经幕僚的手。

看了几页,李淦便连连点头。

上面说,希望留下三千人的青州军,外加西路大军的一部分骑兵,就足以压制当地的局面。

天山以南的几个有号召力的人物,刘钰已经借准噶尔的手除掉了,这算是准噶尔纳了投名状。

准部自然是要拆分的,这些平衡的事,刘钰没提。

他说的,是要在伊犁河谷筑城,开垦的事。

李淦设想的是效仿前朝的卫所制,刘钰在大体上并不反对,但在一些细节上有很多出入。

他认为在西域的问题上,应该和军改联系在一起。

日后募兵,以贫民为主,尤其是没有土地的贫民。

定期服役,服役年限为五年,军饷一定要保证。

五年之后退伍,若其无有土地,则安排其前往西域屯垦,拨发牛马种子。

一则在中原接受了操训,服役五年,一旦西域有乱,这些人便可迅速结成一支军队。

二则为皇帝当兵,退伍之后总要赏赐些什么,不可寒了士兵的心。边疆人少,正可以往边疆迁徙。

三则就是日后这样安排,需要很多的钱。但只要海军兴起,抓住了机会经略南洋,改革关税,钱并不是问题。

前期的话,也要和军改结合起来。

练出一万人的新军,就裁撤一万人的旧军,让无地的迁徙边疆,垦殖土地。

形成定期退伍制度,则三十年内,边疆必然稳定。

若是出现了变乱,也不需要从内地调兵,只需要派遣大将出镇,凭借当地的退伍兵,足以平定所有的叛乱。

若是卫所制,总不能一直增添。今日移一些民,明日便忘了,这样边疆是不可能稳定的。

必要形成制度,不要因为想要省钱,就不去做。

若是钱不够,便从别的地方找。钱是弄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略看过之后,李淦便知道要是按照刘钰这么搞,那么一整套的军改就是必然要实行的。

这都是配套的政策。

这里面并没有涉及到太多的利益牵扯,似乎是所有改革中最简单的,可也似乎是最没有必要的。

准部打完了,四海升平,为什么要军改呢?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省出来干别的呢?

如果不想要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