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还有个关键的、维系帝国统一的东西。

那就是这就导致,江汉地区虽然看似与松苏割裂了,甚至可能会产生地方势力,但这些地方势力本身依旧是帝国整体的一部分。

因为他们要用松苏那边进来的棉花和棉纱,尤其是在皇帝确认了刘钰等实学派在印度种棉花的方案之后。

所以,江汉与松苏不可分割。

而同样,松苏地区的棉花和棉纱……只靠淮南那点,那是压根不够用的。

一旦确定了印度提供棉花的战略,那么松苏又与京畿不可分割。

因为大顺的海军基地,造船基地,海军舰队的几大港口,分别在威海、旅顺、天津卫。以及大顺的冶铁、军械等重工业,部署在天津、辽东。

而没有海军,也就意味着松苏拿不到棉花和棉纱,这就使得,松苏与京畿之间不可分割。

将来铁路一旦修通,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

九省通衢之地,和京城之间以铁路相连;松苏又在京城和荆楚的船运中心。

恰到好处。

虽然太子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但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毕竟太子还只是太子,还不是天子,在皇帝看来,没有意识到地方与中央之间的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

太子见皇帝对他的这個想法,并没有提出反对,也没有苛责,心下略微松了口气。

于是趁热打铁又道:“兴国公与儿臣论及铁路之利,运输之便,以及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儿臣所获颇丰。”

“桑弘羊云: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也。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儿臣得兴国公启发,知这些道理,亦对亦不对。”

“若不力耕,则无桑丝、茶叶、棉花等等。”

“但若地处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却也的确可以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而自古以来,物产又是依靠气候、降水、土地等因素而有不同。这在《货殖列传》中就说的清楚。”

“兴国公问儿臣,说管仲时候,齐有鱼盐之利。那么,江汉湘楚的利,又是什么呢?”

“川南因井盐而兴,遂有煤矿、冶铁等诸多器械。”

“江汉有九省通衢之利,又可经松苏的海外之棉,若兴纺织,此其一利,类管仲之鱼盐。”

“除此之外,还有一利,便是茶叶。”

“此时北方蒙古以及西洋所用之茶,多为闽茶。闽地自通运河,经海运而至松苏,此闽与松苏之利。”

“然而一旦铁路修好,那么,前往北方的茶叶,大可以在江汉加工,沿着铁路北上。”

“至于张家口,或往蒙古、或往西域,甚至若是日后海外茶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