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但连《东成西就》那样的颠覆都能让观众接受,这种改编也不算什么,还能吸引观众兴趣。

只要不把沈德改成——“沈德跟刘叶饰演的飞行员渣男结婚,然后飞行员把她骗得凄惨,她无所作为就在家里痛哭,然后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等渣男在外面穷困潦倒,又用博爱迎接他回家”这种喂屎行为,观众都能接受。

当然,就算这种,从这几年开始的苦情戏里就屡见不鲜,并在几年后迎来爆发,毕竟……收视还真不错。

有时候,太以收视、票房论,或者说以观众兴趣进行创作,也不是什么好事,就像当年东北的二人转,为了迎合观众越来越荤,同样的还有湘省沙市的歌厅大舞台,都是完全以观众喜好为出发点。

所以布莱希特的间离,除了演员表演要高于角色,同样也要高于观众审美。

不过,这种说起来容易,真操作起来,一不留神就会变成王佳卫的《东邪西毒》,高于角色,也高于观众,但支离破碎的串联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反而刘镇伟的《大话西游》,就把这二者结合的恰到好处。

大话无论从哪点看,实际上它更符合文艺片的范畴,还是一部悲情文艺片。

虽说大话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刘镇伟,还有周星池的精湛表演,但这部电影,导演和编剧都出自刘镇伟之手,再加上补救《东邪西毒》的惨赔而拍的《东成西就》,无论从哪方面说,刘都比王强。

宁远有时候思考这些的时候就会想,其实商业和文艺,本身就没有太大的隔阂,为什么非得分割开呢,就像《大话西游》,能给人以观看时的视听享受,结束后还留有余味的思考,就很好。

实际上,很多导演如果正儿八经的不考虑拿奖,仅仅从这两个方面去雕琢片子,不少人都能拍好,但悲哀就在于,无论华夏还是西方,都人为的把这些割裂开,而后为了评奖和拿奖,就投其所好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算是宁远,也不能免俗的想要奖项,所以这些也只是他个人的牢骚,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要求别人?

舞台上的表演依然在继续,虽然说‘如痴如醉’有点夸张,但此时此刻,绝大多数观众的确被吸引住了。

这出剧脱胎于布莱希特的原著,但有留比莫夫几十年前导演的经验,针对现在的风格进行调整,也跟宁远和孟辉的东方思想进行碰撞,又经历了柏林戏剧节的反馈,还有国内的巡演,一直在表演,一直在调整,精益求精的打磨,自然越来越好。

当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掌声立即汹涌如潮,然后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表示自己的敬意。

闪光灯对着台上不断亮起,随后又对着台下,记录这一盛况。

每个人都有预感,这出剧经过今晚,绝对能在香江立足,并火很长一段时间。

谢幕之后,有的人出场,有的人直奔后台,想要跟演员近距离接触,但无一例外的都被拦住了。

几个小时的演出,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