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古称益州,据《汉书》地理志载,“土地肥美,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西近、牛。”《华阳国志》也有类似记载,“其宝则有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毡、牦、丹黄、空青、桑、漆、麻、之饶。”

早在战国时代,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灌溉良田千里,自此之后,蜀地渐成“天府之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原饥谨,而蜀地却“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履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唐、五代、宋时期,益州之富堪与扬州比肩,后来虽然经过宋末、明末两次大战乱,蜀地人口凋零,地方残破,但凭借着地理上的先天优势,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再次成为天下富庶之地,到了清朝末年,四川已成为仅次于东南财赋重地的税源区,盐税、田赋、厘金等项收入颇丰,不仅足以维持本省开支,而且也接济数省,可以说,四川就是中国西南地区财政的中心,谁掌握了四川,谁就掌握了整个西南。

由于四川地理的独特性,这里成为历史上军阀割据一方的理想地区,每当天下大乱,这里就会出现地方割据政权,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东汉末年的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西晋末年的李雄成汉政权,均是四川割据势力的代表,东晋末年,焦纵割据四川,五代时,四川先后出现了前蜀和后蜀政权,元未,四川又为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权所割据,明末,“八大王”张献忠的大西军政权也曾短暂割据过四川。

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要想真正得天下,离不开四川。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除了四川的富庶之外,还与四川地地理有着密切关联。中国地理西高东低,分成三个阶梯,而四川正好是第二阶梯,在这里,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山脉交替,使四川成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盆地,西部是青藏高原的巨大山脉,秦岭巴山横亘于北,巫山屏障于东,南边的大娄山过去便是云贵高原,也是高山耸立,跋涉艰难,整个四川四面高山包围,仅有几处险要关隘把守入川门户,真可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地理条件根本就是为地方军阀割据准备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这句诗倒是很直白地说出了四川行路之艰险,但这仅仅是指入川道路之险,一旦进入四川盆地,这行路就不难了,一条长江从川西蜿蜒而过,由夔门出川,这一路之上不知汇聚了多少条大小支流,岷江、沱江、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诸多大的支流都可常年通航,尤其是岷江、沱江和江,更是川中交通命脉,江又称“内水”,岷江谓之“外水”,沱江号称“中水”,依托三水,成都与重庆构成了川江航运地两大枢纽,分据川西川东,这两座城市的崛起和兴盛不是没有理由的。

要想控制四川,必须控制川江,而要想控制川江,就必须控制成都与重庆,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