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是四书五经?那未见得多么珍贵。”。一边想,夏弦放下中庸,将所有书取出来。

一共有四十三本,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常见的经典。

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带着疑惑,翻开一本《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看一段,他看到后面有人亲笔注释:“大学乃博学,又乃小人学,而后大学之意。”

大学乃博学,意思就是知识广博,小人学,并非贬义,而是指自幼学习,然后长大才是大学,才能成为大学士。

夏弦从未看过别人的注释,看到这些解释,他才将大学的意思理解。又看后面注释“明如光,明如正,故此曰明明德。”

意思就是,要明白正确的德,将其发扬光大。

至于“亲民”注释者有不同解释,根据后文联系,多解为“”革新之意思,谓之“新民”。这位注释者却认为,解为亲近底层百姓更好。翻译过来的答题意思是“亲近百姓,底层民众,才有善,他认为百姓中蕴含真善美”。

不是主流解释,也不知道对不对。

这是一套有人亲笔注释的书,夏弦很激动,手都抖了。他问心之后,喜怒很难表现出来,现在手在抖,说明他心里已经激动的无以复加。

他带着期待,随手翻开《周易》。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君王有命,分封诸侯,不重用小人。小人也,谓之失德,之失才,之好利……。”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

“雨落之处,可以栽种。此有余解乎?气若细雨,撒心此处,可以德载物,耕心之骨血……?”

后面写着个问号,那就是读这一段的那人也拿不准自己想的是否正确。

再翻看,四书五经,也许不该称为四书五经,应该是四书六经,因为历史上失传的《乐经》现在没有失传,依旧存在世上。

他对乐经比较感兴趣,那是从没看过的书。

“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乐仪……”

这一章是再说乐师的职责,教化乐。再翻下去,记载了很多古曲,有《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二十一世纪还存世。也有帝尧时代的音乐《咸池》,又称《大咸》,还有虞舜时代的音乐《大磬》又称《大韶》、《箫韶》。

很多都在现代被认为是失传的乐舞。

翻过此篇,下面记载着音乐的起源。乐经说,乐起于上古,先民打猎,往往发现鸟儿叫的好听,就用来作为联络的暗号,后来逐渐发展出人类自己的音乐。又因为世界太危险,人类处于底层,常被野兽杀戮。

先民发现音乐有神秘力量,可引动浩气,于是就将乐单独列一科,用来对抗猛兽。

作《乐经》注释的那人和注释《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