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姐,这味儿真香啊!你说今天做的什么好吃的?”曾雪梅靠在窗上闻了一口味道,对正在梳头的曾月娥笑嘻嘻道。赵家前后院子颇大,但也不是那种大户人家的大宅子,住在东厢房闻到厨房的味道还是能的。

“你个小馋猫,就知道吃。”曾月娥横了妹妹一眼:“来扬州才多少日子,长胖了好多。我可听说了,扬州不像是咱们老家,喜欢女孩子生的丰满一些,这里最喜欢女儿家纤弱。长胖了可不好看!”

@

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了,穷苦的地方人当然多是骨瘦嶙峋,偶尔有个富态的一般就是有钱人家了。所有无论是小门小户还是大户人家,看女孩子都喜欢胖一些,这也没什么错。

而扬州这个地方,除了极少数最穷苦的人家,至少吃饱饭是不愁的。这样的扬州,再加上江南一直崇尚纤弱,审美上也就以瘦为美了。也就是这种审美之下,才能诞生‘瘦马’这种‘集大成之作’。

曾雪梅笑嘻嘻的,她今年才十二岁,虽然已经会讲究美丑了,但到底小孩子心性,好吃的放到眼前还是放不下的。

“要我说是之前生的太瘦了,现在这样才好看呢!”曾雪梅摸了摸自己白嫩了许多的手,有跑到镜子前照照脸,自觉的脸颊鼓起来一些后皮肤细腻了很多呢。

曾家原本是鲁地乡下一家普通的农户,算不得贫苦,至少相比村子里一些人家,他们家日子算是不错的了。但是肯定不算有钱人,他们过的就是普通鲁地农户的日子。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多吃几次细粮,年景不好的时候大概就要勒紧裤腰带吃红薯面之类的东西了——那东西别看烧着吃挺不错,吃多了烧心!

曾家孩子少,只有曾月娥和曾雪梅两个,所以相比村子里家里孩子拉拉杂杂一大堆的人家,她们姐妹两个的日子并不算太坏。然而如今到了扬州才晓得好日子是怎样的,不用做粗活儿,家里有下人做了。每日只要和姐姐妹妹或者母亲做些针线也就是了。

至于说吃的,日日都是细粮不说,上的菜色从来是鸡鸭鱼肉的轮着来,这都是她们老家过年过节都不一定吃的上的。就这样,前两日还听见舅妈说让厨房多做一道小白菜,说是吃的油腻了,倒胃口。

当时她们还觉得舅妈是不是没福气过富贵日子,后来听做事的李妈妈念叨才晓得,现在大冬天的,各种蔬果卖的比肉还贵呢——后来一想也是,原来她们在老家的时候冬日想要吃蔬菜要么是入冬前藏在地窖里的,要么是腌菜。而这边吃的是新鲜的,听说的炕上培出来的,本钱大产量少,自然贵的很!

“是挺香的,好像是鸭子肉的味道,今天早上大概是吃鸭子吧?”曾月娥梳完头,对自己妹妹微微点头。

她们两个确实没有闻错,厨房里正在做的的确是鸭子。而且赵莺莺也在——她是早上早起打热水的时候知道李妈妈要做拿手老鸭汤的,当即她就打起了兴趣要来帮忙。当然,说是帮忙,其实就是想学学手艺。

她如今在厨房里已经似模似样了,至少整治家里人饭菜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做到这个程度以后,王氏反而不大让她进出厨房了。

王氏想的很简单,之前家里有了李妈妈还让女儿进厨房,那是为了让女儿学会一门该学会的手艺。就算赵莺莺将来是要嫁到平日不必进厨房的人家,那祭祖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身为媳妇总是要进厨房的吧?

现在女儿手艺已经不错了,至少能应付场合,这样的话还何必继续呆在厨房?当厨房油烟味儿好闻啊!

赵莺莺现在已经很少进厨房里,偶尔进厨房也是为了学一学自己感兴趣的菜肴,譬如说今日。李妈妈今日做的老鸭汤泡锅巴,之前赵莺莺吃过两次,喜欢的不行,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知道李妈妈要做的时候,她立刻回房换了一件半旧的衣裳。

赵莺莺都这样表现了,李妈妈当然不会拒绝。一边料理鸭子,一边教赵莺莺一些诀窍:“二小姐,这老鸭汤啊,最好是两岁的母鸭,看脖子看背部,这最能看出鸭子的好坏。简单来说,脖子要细,背部要平。”

说着李妈妈把收拾干净的鸭子用大火燎了一遍,然后放在已经烧开水的大锅中,小心地撇干净浮沫,然后随手将葱打成结,又放进姜块桂叶等去腥,然后就合上锅盖。

这时候李妈妈站起身:“慢慢煨就是了,只是二小姐日后做的时候记得盐不要放早了,放早了鸭肉就硬了——趁着这个空做些锅巴。”

赵家的灶是两个灶膛,但是不只两个灶眼,他们是四个灶眼。一大一小的灶眼共用一个灶膛,因此也不用另外开火一个灶膛了。

李妈妈,干脆地把一口小锅架在小灶眼上,拿出昨晚特意做多了剩下来的米饭。手在小锅上方晃了晃试试温度,然后就开始塌锅巴。一次能做一大块,然后盛进盆子里。

李妈妈在家常菜上确实十分有一手,这最家常的锅巴做的分外出色,比之前的老鸭汤还要亮眼。赵莺莺在一旁看着焦香四溢,黄双双的锅巴,忍不住伸筷子夹了一块,算是偷吃了。

李妈妈却什么都没有说,十分慈爱地看赵莺莺吃东西——她原先也是有儿女的,不过鲁地遭灾,家里支撑不下去,卖儿卖女的都分散了。可是没想到卖了儿女也没能保住家里,最后她也流落到了扬州。

惦记儿女,但是这又是没有用的。因此她对赵家的几个孩子都格外喜欢,从已经出嫁的赵蓉蓉道年纪最小的赵茂,她都是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给他们做饭吃。大概正是因为这样,她的饭菜才格外好吃吧。

今早是吃老鸭汤泡锅巴,但是只有这个也是不行的。李妈妈又切了几样酱菜、花生米之类分别盛在小碟子里,算是配菜。于是早上一家人坐在桌边的时候,就吃上了热气腾腾,美味无比的老鸭汤泡锅巴。

锅巴要现泡,不然泡早了就会塌就会散就会软,味道就不好了。赵莺莺把焦黄的锅巴按在老鸭汤里,稍微浸了浸,然后捞上来一口咬下。汤汁的鲜美被吸入,但是锅巴本身的焦脆香也没有被掩盖,吃几口锅巴,然后喝一口汤。

等到赵莺莺吃完了两大片锅巴,喝完了一大碗汤,鼻子尖已经冒汗珠了。

桌上没有什么人说话,有好吃的的时候谁又耐烦说话?赵莺莺喝一碗汤两片锅巴还算吃的少的了,虽然那碗也是大碗。她不用去比半大小子的赵蒙,也不用去比比自己大两岁的曾月娥,就比年纪比自己还小的妹妹赵芹芹和年纪一样的表妹曾雪梅吧。赵莺莺之后又添了半碗汤一片锅巴,曾雪梅更是翻倍

赵莺莺是已经习惯少食多餐了,这样对身体好。既然吃不下了也就不难为自己,放下了碗筷。

这一点没有什么人注意,唯一注意到的是曾月娥,看了看自己还在胡吃海喝的妹妹,她不禁觉得丢人。桌子底下踢了踢曾雪梅的小腿,然而这没有什么用,她只是相仿疑惑地看自己的姐姐。

觉得和自己妹妹没法说的曾月娥只得转过头与赵莺莺道:“莺姐儿吃的不多啊是觉得不合胃口吗?”

赵莺莺擦擦嘴,回道:“不是啊,这味儿很好,是我很喜欢吃的。不过我肚子小,吃不了那许多。”

曾月娥虽然在扬州生活还没有多久,但是她可是听自己母亲赵嘉说过很多扬州的事情的。她就知道很多女孩子为了保持纤细,饮食上面会刻意保持克制。现在赵莺莺这么说她也不信,她只当是她就是为了保持身姿。

这样一想,再看赵莺莺就觉得她虽然不是特别纤弱,风一吹就倒的样子,但是手腕、脖颈、腰肢等的确是恰到好处的。摸摸自己腰,自觉最近怕是长了一圈肉。这样想着,忽然觉得原本美味无比的早饭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我吃好了。”放下筷子擦擦嘴,她不肯再吃。

这些内心所想赵莺莺都是不知道的,她吃过早饭,等饭桌散了之后就带着已经绣完的《妙法莲华经》和画的‘路路清廉’与‘一路荣华’的花样子出门了,她今天要去一趟绣庄,一个是寄卖《妙法莲华经》,一个是确定花样子的事情。

东西用小包袱包好,赵莺莺看天阴阴的,恐怕半路下雨,又带了一把伞出门。一路上并不闲逛,直接上了甘泉街合作的绣庄。

天气寒冷,掌柜的本在角落笼着手。见是赵莺莺来了才赶紧跑出柜台招呼:“莺姐儿今日怎么来了?我看天阴的很,要是赶上雨了可不好!”

赵莺莺先把两个花样子给掌柜的看,笑着道:“早就画好了,今日才有时候送来,掌柜的让那举人家挑一挑吧。”

掌柜的捧着花样子,没仔细看便先赞道:“莺姐儿好画工!你是知道我们绣庄的,是数一数二的大绣庄了。教导用得上的绣女绣娘也算得上不遗余力,特别是天资好的,也让她们学画,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绣作里有高雅之气,只可惜好苗子还是太少了!”

天底下刺绣有无数的流派,按理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应该很难分出个高下。其实不然,当世最受推崇的是江南顾绣。这是江南名门顾家女眷的刺绣,而江南顾家本就是世家大族,女眷们刺绣并不为钱财,只为了陶冶性情,就好像文人挥毫作画一般。

求的是极精极雅,极具文人风情。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极其受到富贵人家的追捧。只不过顾家女眷本就不是拿这个挣钱,只不过用来作为赠送亲友的礼物罢了。外人轻易不能得,于是物以稀为贵,更加值钱了。

这种风气影响了所有卖绣品的绣庄,最顶级的绣品都是想顾家绣品学。

赵莺莺微笑不语,上辈子在皇宫里不允许学写字,但是画画之类是准的。何况她为了研究刺绣,这也是必学的。她在这上面有天赋,再加上教导的都是举国最好的绣娘,并不比一些国手画师差到哪里去呢。

掌柜的赞过之后就开始研究赵莺莺画的这两个花样子的意思,他们平日里就常常和这些打交道,按图索骥得出意思倒也容易。当即笑道:“莺姐儿好巧的心思,这两个倒是都极适合!待会儿我就让人把这花样子给老太君送过去,看看是要哪一个。”

说是这么说,掌柜的心里未尝不清楚,恐怕人家会两种都定下。这样想着,拿起花样子又问:“莺姐儿,这花样子也给绣庄画一份儿吧,这也算是新花样了,等你绣完了之后我就让绣庄的绣娘绣一些,想来好卖。”

莺姐儿自然答应下来,其实掌柜的不和赵莺莺说,也已经记住了这个花样子,回头和画师一说,画出一个差不多的也容易。这时候和赵莺莺说,已经是很尊重赵莺莺了。

于是掌柜的忙让小伙计捧来笔墨颜料纸张之类,一同来的还有一些礼物。掌柜的笑着道:“我们这里是绣庄,也就是拿这些‘土产’谢一谢莺姐儿你了。”

赵莺莺瞟了一眼,一些是自己平常用的绣线、丝绳之类,并不值钱,至少相对于她的绣品来说,几乎不值钱。另外一些好一些,是四匹素色绸绢,都是迎来刺绣的好料子,加起来也值两三两银子了。

心中暗赞掌柜的会做事,其实他不拿什么礼物也不打紧,这种绣娘画的花样子其实很难说值钱。就是专门画这个的画师,一副也卖不到一两银子。但是人家专门给自己送这样的礼物,这就让人心生好感了。

赵莺莺这样想着,手上画花样子就更用心了。

掌柜的本在看赵莺莺画花样子,但是旁边的小包袱吸引了他的注意。那个包裹着赵莺莺《妙法莲华经》的包袱从外表看当然看不出里面装的什么,等到赵莺莺将花样子双手奉上的时候,掌柜的好奇道:“莺姐儿带的什么好东西?出门送花样子也要带着。”

赵莺莺将包袱放在小桌上,笑着道:“我前些日子同掌柜说过的,快绣完的一副佛经。昨日最后收针了,拿到绣庄这里来,想请掌柜的帮忙代卖。”@

绣庄除了自家自产的绣品和收购来的绣品外,也会代卖一些做的极精的绣作,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而已。

掌柜的有些惊讶,不过也没有多想。赵莺莺有人下订单做活计应该过的很滋润,这时候却冒风险自己绣了绣作出来,确实有些让人不解。不过想到赵莺莺年少就有这样的技艺,自信于技艺,并不怕卖不出去也很正常。@

而且佛经这种东西向来是绣庄销路最好的一种绣品。

只不过这种轻松的神色只维持到了打开绣作的前一瞬,一寸寸展开,最终两尺见方的绣品也没有多大。但是其中手艺精湛,并不能用言语道尽。掌柜的是想摸一摸灵山佛像,只不过又不敢。这种精细作品用的丝也是极细的,一不小心的有可能勾花的。

“哎呀呀,哎呀呀,我今日才知道什么叫做巧夺天工!”掌柜的震惊之色可见一斑。

赵莺莺却不说话,其实这绣作是她投机取巧了的。其中手艺固然精湛,但是难得的是想到这个样子。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所以一时惊为天人而已。

掌柜的仔细看佛像面目,眉毛都纤毫毕现,忍不住问道:“莺姐儿这里到底是用了多细的丝?实在是不敢想,不敢想啊!”

赵莺莺抿嘴笑道:“一根丝线我分了八次,所以是二百五十八分之一毛。”

赵莺莺说的轻描淡写,但是掌柜的何等了解这个行当,当即吸了一口气:“如今莺姐儿已经能分线分八次了?了不起,了不起!我们绣庄我曾听过的最厉害的一个绣娘,能做到这一步,也是十六岁之后的事情了。”

“我一般也只能分上七次,八次的话不一定能成,所以绣这里的时候废了许多丝线。”赵莺莺想起那时候分线分的头都大了,只能苦笑。不过也不能说是毫无收获,毕竟经过这一次,她的分线的能力越来越接近上辈子了。

掌柜的见到这佛经之后立刻心中有底,与莺姐儿道:“之前程府的管事还和我说要采购一批绣品,其中就包括了佛像、佛经等,说是他们老太君笃信佛教。还说了,只要东西满意,价钱是随便开的。那些东西我陆陆续续已经从绣庄里挑好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一样可以压场子的绣作。如今有莺姐儿这间,这才叫万事俱备!”

掌柜的说程家,却没有说哪个程家。而这种不说其实就是一种说明——在扬州这个地方,只有一家姓程的不需要明说,那就是盐商之首的那个程家!南程被查,家里都是搬山填海一样的银子!

能有这样的买家赵莺莺是高兴的,这也是她为什么愿意付出高额的抽成也要请绣庄代卖。说到底绣品这种东西不当吃不当穿的,能有什么价格全看买家能出什么价钱。

赵莺莺自己没有人脉,若是推销这佛经,能卖给谁家?卖的出去就是好事儿了,至于价钱,那一定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数字。换成大绣庄出面就不一样了,他们常年和一些豪门大户的府邸有交集,在这种顶级绣品上,自然有自己的人脉。

赵莺莺笑着点头:“那便多谢掌柜的了。”

两人签订了代卖文契,虽然两边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各种文契是总不会少的。这是大绣庄做事情的规矩,赵莺莺也觉得这很好——先小人后君子,或许开始看着不好看,但是保证了日后局面并不会闹到更难看的地步。

签下文契,赵莺莺便带着掌柜的送的礼物离开了。赵莺莺并不知道自己的《妙法莲华经》到底卖的有多顺利!当天下午掌柜的就把所有准备好的绣品送到程家府上了,当时程家老太君就在礼佛。

底下人说让老太君挑一挑,要是不好就让绣庄换更好的——这就是笑话了,绣庄对于程家这种客人那里能不尽心,必然是拿的最好的了。

老太君看前面的时候还好,直到看到佛像佛经才算是有了些精神。前面看了几样都觉得还可以,便道:“这是家里常拿绣品的彩秀坊了吧?到底是上百年经过了改朝换代都能屹立不倒的老店铺,就是比一般的新铺子强!”

负责拿绣品的买办大喜,知道这是老太君称赞的意思,而称赞绣庄找的好,也就是在说他做的好啊!

直到最后《妙法莲华经》老太君不说话了,愣了一会儿神才道:“快快,把经文请近一些。”

东西拿近了之后程老太君击节称赞:“好巧的手艺!如今绣娘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样的手艺江南也不多见了!罗妈妈,先把这卷《妙法莲华经》供到佛前去。”

所有的一切都很满意,绣庄送来的东西并没有送回去。这样的话,过些日子到了年前就要向绣庄支银子。至于正高兴的程老太君,她买下绣品的时候显然没有想过银子的事情——实际上对于她这样的老太太来说,世间一切能用钱买来的东西,也就是一个数目了而已。

即使这是一个赵莺莺一开始没敢想的数目——做了半辈子绣品生意的掌柜的显然要比赵莺莺更了解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