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奖赏,以能使是能得到那份不算差的钱粮奖励,改善一下家中的情况。

作为具体负责疏浚事务的别驾崔知年和钱塘县令周端每天必有一人到疏浚工地上,了解疏浚工种进展的情况,并现场解决一下事端,除了崔知年和周端这两个主管官员时常去工地上外,李弘节也经常带其他的属官去钱塘湖边瞧瞧看看。

如今这个时代的官员勤于政事,远比后世的官员来的实在,这是让王易非常高兴看到的事,他当初还怕着疏浚的工程拖上几年也没有个结果,如今看来,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从工程进展情况上来看,不出几个月,钱塘湖内的淤积物可以完全清除出去,钱塘湖将焕然一新出现在公众面前。

王易也是感慨,古时候官府编制的官员数量虽然少,远远不能和后世时候那般臃肿的官僚机构相比,但如今看来,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唐朝,官府的办事效率却比后世时候要高上数倍。

时代在发展,但官员的素质却并没有跟着大幅上升,这让王易挺是感慨,这不是世道问题,而是其他问题,有机制,还有为官者的良心和为民谋福利的念头,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

这天,李弘节这位杭州刺史又带人到钱塘湖一带巡视,随行的包括别驾崔知年、钱塘县令周端在内的一大群人,多次被李弘节使人传去王易也跟在其中。

在与王易数次的交谈中,李弘节对这位脸上已经没有任何稚气但年纪只有十六岁的少年人所表述的诸多建议和见解都非常赞赏,越加的对王易的身份产生怀疑起来,再令儿子李道素多方面关注王易的情况,争取能打探到王易更多的消息。

对于李弘节来言,如今他最关注的是钱塘湖疏浚的问题,在他心里的份量,王易的身份问题自然不能和疏浚工程相比,到底这是皇帝亲自下诏同意的浩大工程,民部分拔的钱粮数不少,若不能很好地完成疏浚工程,并让疏浚后的钱塘湖发挥作用,那他想奉调回京的梦想就再也实现不了了,甚至有可能还要被发配到更偏远的地方去,因此疏浚的事他每天都要过问,听从崔知年和周端的报告,还时常亲自去湖边查看情况,有问题也现在解决。

此次疏浚的过程李弘节也大量采纳王易的建议,特别是施工的方法,先以淤泥筑成简易的堤岸将钱塘湖分割成几大块,将那些淤积严重,几无湖水的区域先一步清理,差不多也就是从湖岸边开始疏浚,这些地方清理出来的淤泥被搬运到附近的田地里,作为改善受咸潮影响的一些田地的土质情况,最上面的那些草泥埋在下面,以免再长出草来,影响作物的生长。

这些淤泥经过数年的发酵腐烂,土质肥沃程度是边上那些田地间的土壤不可相比的,王易的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被李弘节相请来,富有农事经验的人认可。

以池塘的淤泥填田,以改善土壤的土质,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可以清淤,又可以改善土壤的土质,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

李弘节带着一行人边走边看,还不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