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一个半月?” 李世民随口问了一句,从王易接过一株水稻,长孙无忌也接过一根,拿在手上看起来,不过他们对一根稻子具体能结几颗稻粒,稻粒怎样算饱满,及稻杆该有多粗并不清楚,不约而同地看着已经随着王易下到田里的戴胄及戴胄身边的一名民部郎中身上。

戴胄刚刚在两个月前从尚书左丞转任守民部尚书,在新到职后,非常关注民生之事,特别是传来消息再次获得丰产的杭州一带的作物种植情况,也查阅了大量关于作物种植的情况,甚至连续多天到长安附近的田里转看,亲自问询百姓田间种植情况。

如今的大唐非常缺少粮食,作为主管全国土地、赋税、粮饷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与李世民几次长谈后,戴胄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在听闻皇帝讲述占城稻的情况后,非常感兴趣,今日也随皇帝一道下来查看占城稻的情况。

几名民部掌管农业种植的官员也一道随行,他们也跟着下到了田里,查看稻子的情况。

就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以眼神探询戴胄时,却听站在田里的那名户部郎中高声叫道:“陛下…哦…各位…各位前辈,王公子">所言真的不虚,此稻种实乃稻中良种…”

“你确信如此?”戴胄很严厉的质问了一句。

戴胄行事极为严谨,到民部任职后,到田间地头去访民,也亲自下地去查看过百姓的种植情况,他所要求各地上报的收成情况都必须非常详细,手下的官员也不许他们出差错。但因为长安附近种植水稻的田地极少,他并没有看到过水稻的生长情况,稻子生长的情况只是从下面州县送上来的奏报中知道一些,具体一株稻子能长几粒稻,多少算稻粒饱满,稻杆多长算粗壮,他并不是很清楚,但今日一起来的几名民部官员,特别是刚刚出声的这位吴姓郎中却很是清楚,戴胄在听到吴姓郎中出声叫出来后,也基本相信了这名郎中所说的,但怕有差错,还是本能地质问一句。

“快说说,此稻与普通稻种有何区别?”李世民也忍不住,追问了一句。

“陛下…哦,各位…”吴姓郎中赶紧走过来,准备回话,但对如何称呼乔装打扮的皇帝却是个头疼的问题,总是把‘陛下’的称呼漏出来,在胡乱叫了下后,这才结结巴巴地继续说,“据…在下所知情况,普通稻种每株颗粒数大概在六七十颗左右,而刚刚所数几株稻子,每株颗粒数都在百颗以上,颗粒更是饱满,远非一般水稻可比,再看田间种植的稻子疏密程度及植株粗壮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来,这种稻种远比我们现在所种的稻种来的优秀…依在下判断,这田间所种的水稻确实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优良品种,无论是每株果粒,还是稻粒饱满度上,都比南方大量种植的水稻优良…”

这位吴姓民部郎中是南方越州人,对水稻种植情况非常有研究,这也是今日唤他一道来的重要原因,他在看到了这块田里种植的占城稻竟然长势如此好,真的是喜出望外。

“所言不假?”李世民带点质疑的神色扫了一眼其他几名民部的官员。

“陛…不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