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站在殿前,未退回班列中,自然比其他朝臣占有地势之优,能更快地发表意见。

戴胄脸上露出点惊疑来,弄不明白王易想说什么。

李世民的脸上也有疑惑的神色起来,不明白王易为何会对戴胄此议提出不同的看法,不过李世民知道,王易断然不会反对此提议的,应该是有其他更新的建议提出来的,当下不动声色地问道:“王小爱卿有何奏议?”

“陛下,臣在南方时看到,南方一带的百姓,耕作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相比较,淮水以北,民间的耕作技术成熟许多,田间所用一些耕具也先进许多,因此臣以为,在南方和北方同时推广稻麦或者多种作物复种技术的同时,将北方成熟的耕种技术,通过官方的途径,传授到南方的百姓间去,以成熟的耕作方式,再加以复种的技术,臣相信,来年天下间会越加丰产的!” 王易以很从容的方式,将他这个还没对李世民讲过的观点当堂讲了出来,接着再讲了一些耕作时候要注意的事项。

王易在后世研究历史时候知道,在宋代以前,北方和南方相比,无论是最基本的耕作技术,还是高雅的文化方面,北方都比南方更为先进,可以说北方代表着最先进的农耕文明。虽然说晋室南下后,这种差距已经有所缩小,但差距还是不小的,直到南宋时候,朝廷偏安一隅于南方,从那时开始,南方在各方面,才第一次全面超过了北方。

现在是唐朝时候,统治阶级基本还抱着关中本位的思想,关中一带,可以说代表了时下最先进的生产力,相比较,南方各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些这个时代已经研究出来的耕具没得到很好的推行,精耕细作的耕种技术也并没有被大范围采纳,而稻麦粗放种植,与精耕细作种出来的收成,会是相差非常之大的,这些历史资料上都有记载的,寻常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易也知道,历史书上记载的,唐朝时候出现了曲犁辕和筒车灌溉技术,这两种技术,在这个时代来说,可以算是先进的,但那差不多是开元年间才出现的,现在还没有。田间耕作的农具,主要还是直犁辕,牛耕也不是很多,效率、方便程度及耕作精细程度远没有曲犁辕来的好,筒车灌溉技术更是省时少力解决了田间的灌溉需求,但可惜他对此只有一个概念,并没有很具体去研究过,再加上来长安后,诸多事搅着,没去细想过这事,今日他也是突然间想到这事,因此他就粗略地讲了一个这方面的概念,想等回府后,再细细琢磨一下,单独与李世民说这方面的事。

“陛下,臣附议!”站在王易身侧的戴胄及殿上的李世民还在回味王易刚刚所说的一些种植及耕作、灌溉的新的理念时候,站在班列最前面的一位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王易所提的。

王易一看,却是他上次差不多与之有点不欢而散的长孙无忌。

上次王易打了长孙涣,上门向长孙无忌道歉,说的话有点惹恼了长孙无忌,这老儿有点不给面子地下了逐客令,自那以后,王易与这位国舅大人一直没有直接的接触,他想不明白,今日长孙无忌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