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用西方的小提琴协奏曲形式来为大家讲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现在大家已经听惯了用小提琴拉中国曲儿了,殊不知60年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时,还引发过一大波讨论热潮呢!因为当年人们确实怀疑过这洋提琴是无法说中国话的。

欧洲自18世纪逐步确立了以一件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度技巧的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协奏曲形式,一般有快慢快的三个乐章。自从一百年前西欧交响音乐传入中国,中国音乐家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就在不懈地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后来在党的「洋为中用」方针的指引下,这个任务更加显得迫切,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学子何占豪和陈钢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他们敢想敢干,硬是在运用洋人几百年的经验的同时,又敢于突破洋框框,他们成功地让洋乐器小提琴既能发挥高难度的技巧,又能说中国话,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他们在西洋的协奏曲形式里引入了中国戏曲和民族乐器的表现方式,比如二胡的抹音,板鼓的敲击,京剧的倒板、卡戏和越剧嚣板的紧拉慢唱,以及随着故事情节开展和中国人审美的需要,还把原有的协奏曲形式压缩成一个乐章等等,大大丰富并发展了西方的协奏曲形式,从而受到了中外听众的热烈欢迎,60年来走遍世界,久演不衰,成为「洋为中用」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

那么,作曲家们是怎么用音乐来讲好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l这是一个小鸟飞鸣、风和日丽的春天吧?(1-5),

l小提琴独奏在小溪流水似的竖琴伴奏下在高音区响起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旋律,我们就叫它做梁祝的爱情主题吧!(19小节)它后来在低音区重复了一遍,好像是梁山伯有礼的回答。

l接着是两人温柔的对话,(31—36),当爱情的主题再次全奏时,那一定是心心相印草桥结拜了。

l活泼的小快板描写的是他们共读共玩的快乐时光,(59-73)

l慢板带来了「长亭惜别」,(8–15小节)那温柔惋惜,欲言又止,恋恋不舍,那么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少女羞涩的爱情表白。

l隆隆的定音鼓,沉闷的大锣将音乐引入了不祥的中段:(1111小节)铜管的肆虐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酷蛮狠,

l英台抗婚,这里小提琴独奏用自由的散板卡戏,唱出了绝不屈服的强烈心声。(1215小节)

l压在封建大山下的英台哪里有出路啊?面对着前来求婚的梁兄,小提琴与大提琴以二重奏奏起了一段如泣如诉的「楼台会」,是这部作品的精粹绝唱!(458-467)

l在钻心的板鼓敲击中,英台的挣扎,哭诉与呼喊(17-490)

l绝望的英台只能要求迎亲队伍路经不堪打击而逝去的梁兄的坟墓,这时乌云密布,坟墓打开,英台纵身投坟,音乐壮丽地歌颂了这纯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1228小节)

l最后,当美丽的爱情主题再次在长笛的引导下轻柔地出现,并高声歌唱时,那就是人们向这对年轻恋人寄托化蝶双飞的良好祝愿了。(26到完)

我想,现在你再去从头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按照中国人听说书的习惯叙述的爱情悲剧,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的耳朵变得更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