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山石燕的“百鬼夜行”中,许多百鬼都来源于华夏。】

李世民是叹为观止。

“这日本,真是什么都能抄大唐的,还能抄了之后改成自己的,真是佩服。他们就没有自己的文化吗?”

连鬼怪文化都抄袭,这种鬼故事不是父母为了吓孩子随口一说、文人为了影射某个官员以鬼叙事一写,就出来了吗?

鬼怪不自己想还得抄大唐的???

【比如《画図百鬼夜行上篇·阴》开篇就有关于木魅的绘述:

“木魅,木中精怪也。”】

【木魅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华夏的《说文解字》:“魅,老物精也。”】

【唐代诗鬼李贺曾写过一首《神弦曲》,诗中说“百年老鸮成木魅”,白话可译为:百年老鸮鸟幻化成了精怪。】

李贺:“……”

他好像知道后世人为什么称呼自己为“诗鬼”了。

【木魅在日本可归为付丧神。“付丧”是指老旧的物件因不再使用而被魂灵附着变成了妖怪。比如涂佛、灯笼鬼、骨伞、木魅等。无论是名称还是成精方式都与华夏的“魅”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日本传承的妖怪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付丧神。】

【如,“白容裔”是破旧的抹布年久化成的妖怪;“暮露团”是旧和服化成的妖怪;“云外镜”是镜子历经百年后化而成的妖怪。还有“瓶长”是祭祀用的酒瓶和花瓶化成的妖怪。】

【“瓶长”是日本古代祭祀时用来装米糠酱的瓶子,相传长长的瓶子装满了米糠酱就是装满了长久的福气,可以用来祈福。可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祭祀仪式逐渐消失,这种瓶子也被人遗忘了,就化成了付丧神。】

“这不就是物老成精吗,还叫什么付丧神,说得好像不是华夏的东西一样。”清朝,纪晓岚听着所谓的“付丧神”恍然大悟。

他的作品里也有类似的,什么擀面杖年老成精,门栓年老成精,都是因为年岁太久但是不再使用化为妖怪。

而这些妖怪在华夏自古以来的精怪中非常常见。

《崆峒问答》曰:“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又曰:“妖则去其人。“其意在于妖是由人造或者人化成的,而是我们说畜生植物是成精,而怪指的是异物。”

在华夏古代典籍的定义中,植物、动物生了灵就是成“精”,物品生了灵就是成“怪”,所谓的付丧神,在纪晓岚眼中,都是“怪”。

【日本鬼神文化中有大量的付丧神也与时代背景有关系。日本因为地理环境,比较依赖海外贸易,海外运来大量外来物品,抢占了日本国内的市场。老一辈的日本人因为物资匮乏非常爱惜物品,因此借着付丧神的概念来提醒年轻人爱惜物品,这也形成了日本的“惜物”文化。】

赵光义对日本人的这种作法非常欣赏:“名义上是写鬼,实际上都是写人。哪怕是鬼怪故事,本身也应该起到教化作用。”

就像他让人修《太平广记》,也收录了大量的神仙志怪故事,但并不是因为自己喜好,是为了教化之功。

比起枯燥的教学故事,神仙志怪的教化故事听起来有意思多了,所谓寓教于乐,不正是如此?

赵光义摇头晃脑,欣赏着面前刚刚成型的《太平广记》非常得意。

天幕肯定要夸他,这本书集宋和宋以前的唐传奇、魏晋志怪小说于大成,若不是这本书,多少故事都失传了。

【日本的鬼怪文化不止是受到大唐影响,还有唐时以前的,比如汉朝。】

【“怪哉”是华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虫,最初在汉朝的《东方朔传》有记录。】

【宋朝《太平广记》汇总了许多古代典籍,其中就包括《东方朔传》。文中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是怨气所化,入酒可溶。”这也就是华夏“怪哉”最早的记录。传到日本后,鸟山石燕在《今昔百鬼拾遗》中仿照“怪哉”创造了“否哉”。】

“怨气所化,入酒可溶?”刘彻阴森森看着东方朔:“朕幸甘泉宫时有见到这怪哉虫子?既然你说有,那就给朕找来看看。”

东方朔:“……”

这让他去哪里找,就算真找到了,也不敢真下酒服用啊。

【在世界许多国家有迹可循的妖怪,最出名的要数飞头蛮。】

【关于飞头蛮的传说,最早源于晋代《搜神记》卷十二:“秦时,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其种人部有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

【除《搜神记》外,华夏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落头氏的记载,描述也大致相近。主要是说落头氏一族在南方,他们头颅能离开身体飞行,通常在晚上活动然后在破晓时头颅才回归身体。】

【比如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记载,“南方有落头虫,其头能飞。其种人常有所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其飞因晚便去,以耳为翼,将晓还,复着体,吴时往往得此人也。”】

【三国时期的吴人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岭南溪峒中,有飞头蛮,项有赤痕。至夜以耳为翼,飞去食虫物,将晓复还如故也。《搜神记》载吴将军朱桓一婢,头能夜飞,即此种也。”】

【明朝费信所著的《星槎胜览》记载:“尸头蛮者,本是妇人也。但无瞳人为异,其妇与家人同寝,夜深飞头而去,食人秽物,飞头而回,复合其体,乃活如旧。”可以看到,非常丰富了。】

费信:“我的《星槎胜览》明明写得是郑和下西洋后在海外的见闻,怎么被归类到志怪小说了!”

他二十二岁时,就被选入郑和船队,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前往西洋。

从1409年到1433年,费信四次下西洋,在郑和第三次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期,作为远航随员之一跟随郑和出使各个国家和地方,亲眼见过不少海外国家和地区的状况。

回国后,费信在1436年著成《星槎胜览》一书,记录当时跟着一起经过的4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的诸多状况。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山川形胜、社会生活、商业贸易、宗教信仰、物产资源等情况,可谓是呕心沥血写得海外见闻书籍,怎么在后世眼中被归类在志怪书籍里?

“海外真的有那尸头蛮妇人?”费信夫人看过丈夫的书稿,对那笔下各个风俗奇特的海外非常好奇,“你亲眼见过?”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让费信脸色尴尬起来。

良久,他才承认:“没有,但是当地人都这么说。”

费夫人露出了然的笑容:“所以,你就人云亦云了?”

费信尴尬地点点头,很快换了新纸铺在书桌上:“不行,马欢、巩珍都在写海外见闻,他们肯定会嘲笑我的尸头蛮写得像鬼故事,不真实。”

1416年,马欢开始撰写《瀛涯胜览》,一直写到了1451年,足足写了35年。

1434年,巩珍开始写《西洋番国志》一书,他也随郑和下过西洋,《西洋番国志》一书也是在记录郑和船队所经二十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还有航海医生陈良绍写了《遐观集》、匡愚写了《华夷胜览》,都算是费信的同行,写得都是海外见闻。

但是其他人的著作都是正儿八经的海外见闻,就自己的被归类在志怪小说,费信觉得:太丢人了。

他要考据一下,重新改改,不然都没脸去见郑公!

【不只在华夏,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记载如落头氏这样奇怪的存在。它们的传说相仿,只不过名字有所不同。比如马来西亚的庞南加兰。菲律宾的魔女马纳南加尔。】

费信一拍大腿:“难怪!”

他算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误导了,原来海外也有这样的传说故事!

他是把当地的志怪故事当真了!

【另外,在南美安地斯山脉原住民中也有关于飞头的传说,传说它能以耳朵为翅膀在空中飞行,喜欢蚕食频死之人的灵魂。而这种头与身体可游离的怪物,现在最有名的仍是日本妖怪“飞头蛮”及由飞头蛮衍生而来的“辘轳首”。】

武曌看向上官婉儿,虽然什么话都没说,上官婉儿已然会意。

“陛下,臣会鼓励民间文人多多创作,志怪小说也会有的。”

明明是华夏的飞头蛮,在海外竟然最有名的成了日本妖怪,这不就是抢华夏的鬼怪文化?

鬼怪鬼怪,生前本就是华夏人,死后也得是华夏的鬼,怎么能成为那日本的。

武曌微微颔首,有些后悔:“早知道,朕就不应允日本改名,还叫倭寇多好。”

也或者说,那时满朝文武到处是反对者,日本挑选了一个最好的时机来上贡国书,让她为了得到藩属国的支持答应了改名。

“陛下,还有机会。”上官婉儿安慰道,“上次日本使者趁您喝醉酒提出改名,下一次您也可以趁着醉酒再改回来。”

拳头大才是硬道理,上位者想改,不愿意又如何?

武曌点头:“婉儿聪慧,此举不错,朕记下了。”

【从宋朝开始,鬼怪小说多了许多说教意味,开始朝着儒家说教发展——嗯,从日本人的吸收来看,很明显是嫌弃地,一般主要改得就是末尾的说教。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显然孟子对人性十分了解。】

赵匡胤:“……”

熟悉的味道又来了。

他看向弟弟赵光义,面无表情的模样让赵光义全身出现幻痛,好像已经在被兄长的目光殴打了。

【宋朝不止瞧不上武学,也瞧不上志怪学。】

【从宋朝开始,志怪学的写作群体发生了很大改变。】

【首先,这也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系。】

汉魏六朝时期,谶纬、方术等神秘知识盛行,也导致上到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相信鬼神之事;唐朝时期,佛道盛行,对鬼神之事有了各种新的解释,内容更加丰富;

建国之初,宋太祖登基之始,下诏禁纬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开始严格管控谶纬、方术、天文、地理等神秘知识。

太平兴国间,宋太宗又将数百名天文、相术之士“黥面流海岛”。从中可以看到统治者的态度,对于神秘知识都是严厉的打压政策;

除了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对神秘学也是否认的。

欧阳修在《正统论》中,主张对“五德终始”这类“怪奇放荡之说”应“奋力而诛绝之”。而后,在《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中,他又主张应删去《九经正义》中的谶纬之文,“使学者不为怪异之言惑乱”。

在《新唐书》《新五代史》中,欧阳修对各类神秘知识的否定态度也非常明显。

欧阳修的态度,代表着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主流观念——在整个宋朝,士大夫阶层对于这类神秘知识多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

正因为上层的排斥,宋朝志怪小说的创作者主要是平民,与前朝有了很大差别。

从魏晋到唐再到宋,志怪小说创作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逐步下移。

从曾经的魏文帝曹丕之《列异传》、梁元帝萧绎之《仙异传》、宋临川王刘义庆之《幽明录》、齐竟陵王萧子良之《冥验记》这样的皇室贵族,出身宰相世家的段成式之《酉阳杂俎》、进士出身的牛僧孺之《玄怪录》、进士出身的张读之《宣室志》、进士出身的戴孚之《广异记》这样的知名文士阶层,逐步下沉到了社会中下层。

伴随着创作者的阶级下沉,志怪小说的题材也涌入了更多的小人物,诸如商贩、婢妾、娼妓、牙侩、僧尼、落魄文人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洪迈的《夷坚志》,文中世贤卿大夫,盖寒人、野僧、山客、道士、瞽巫、俚妇、下隶走卒,各有风采,相当多的故事取材于平民百姓的市井委巷之说。

【《夷坚志》为洪迈晚年所著,记载的是传闻的怪异之事。这部书搜罗广泛,卷帙浩瀚,为宋人志怪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内容多为神仙鬼怪,异闻杂录,禨祥梦卜,记载了宋人的一些遣文轶事、诗词歌赋、风尚习俗以及中医方药等。宋元以来,有不少话本和戏曲都取材于《夷坚志》故事。】

洪迈其实也属于士大夫阶层。

洪迈的父亲洪皓,宋徽宗时期出使金国被扣留15年,矢志不改,有“苏武第二”之称。

洪皓有八个儿子,最出名的就是长子洪适、次子洪遵、三子洪迈,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齐名。

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老大洪适看着三弟,开玩笑道:“想不到,你竟然也能文名远扬。”

老二洪遵拍拍弟弟脑袋:“嘿,恭喜恭喜,总算赢过两个哥哥一回。”

洪迈:“……”

够了,不就是一个是状元一个是榜眼吗,他好歹也是进士出身,用得着一直这么刺激他吗!

老大洪适,科举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师、魏国公,怅然仰天:“哎,我不过写了四十卷古文字学专著《释隶》,也不知后世如何评我。”

老二洪遵,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少师、信国公,开始补刀:“我也不过写了本钱币学专著《泉志》,也不过是喜欢金石学,还是比不上三弟的鬼怪有趣啊。”

洪迈:“…………”

在宋朝,流行经史学、金石学,如天幕所说,士大夫阶层其实是看不上他的志怪小说的。

但是,天幕偏偏就只介绍他的志怪小说。

洪迈咧嘴一笑:“大哥,二哥,别担心,也许你们的著作已经失传了,根本不用考虑后世如何评价。”

洪适:“……”

洪遵:“哟,老三的嘴比刀币还利害,进步了!”

【洪迈此人生平写了很多作品,比如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篡《万首唐人绝句》,最出名的就是笔记《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齐名,《梦溪笔谈》以科学技术见长,《容斋随笔》则长于史料和考据,被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

宋孝宗赵昚非常喜欢《容斋随笔》:“《容斋随笔》虽然名义上只是随手所写的随笔,实则内容丰富,研究深入,我朝大臣应该多多学习。”

沈括饶有兴趣:“与我的《梦溪笔谈》齐名?可惜,似乎与我不是同一个时代的,这么有名的书我都没听说过。”

洪迈则是扬眉吐气地看向两个哥哥:看吧,不止是志怪小说,我研究的史学书籍也被夸不错!

【宋朝还有一本《西山一窟鬼》,大家可能觉得耳熟,这不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里的大侠组合吗?】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里许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这个“西山一窟鬼”也是,原本是宋朝的一本志怪小说,讲述吴州秀才经人介绍,娶了娇妻,收了美婢,日子过得好不惬意。结果后来发现,娇妻美婢包括媒人、房东等人,全是鬼!武侠小说里的十位大侠——长须鬼,大头鬼,煞神鬼,无常鬼,丧门鬼,笑脸鬼,催命鬼,吊死鬼,俏鬼,讨债鬼等,显然是化用了十位鬼。】

唐朝的小说家受到启发。

“鬼怪和大侠还能有关系?”

“别说,这种用鬼怪名字当绰号的大侠,一听就阴风阵阵,让人印象深刻。”

“我大唐的侠女出名,鬼怪也出名,后世都用上了,咱自己怎么能不用?”

一句话说得众多文人齐齐附和,各个兴起了创作冲动。

有的准备天幕结束后再回去创作,还有的已经等不及,现在就铺好纸笔,一边看天幕一边奋笔疾书,写得狂草那叫一个潦草,自己最亲近的仆人都看不懂。

但是不要紧,自己能看懂就行。

【当然,宋朝官方也有小说,比如《太平广记》。不过这其实是一本总集,不算创作。】

【《太平广记》是华夏古代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的总集,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全书500卷,按题材分为92类,如“神仙”“女仙”“鬼”“精怪”“狐”“感应”“谶应”“名贤”“廉俭”“气义”“知人”“精察”“俊辩”“幼敏”“豪侠”等。《太平广记》搜集了许多宋代之前的小说,其中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比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神》25卷、《鬼》40卷。由此可以看出华夏小说的倾向。】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很多,达400多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得以流传。】

赵光义:???

就这?

他的《太平广记》虽然是收集前朝的书,但修书也是一大功绩,天幕就这么带过了?

【但是整体来说,宋朝的志怪小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式微,但是科学、经史学得到了大力发展,更加偏向务实,少了唐人文采斐然、藻绘可观的想象力。】

不止赵光义失望,宋朝民间的创作者也有些失望。

《绿窗新话》的编者风月主人,低头看看手中的书,冥思苦想。

他的书写了大量的人鬼恋爱故事,因为市场上喜爱“风月”,是一本非常风月的志怪小说,还比较受欢迎,本以为天幕会提一笔,却完全没提,失望中又有些了然。

天幕好像更注重原创,他虽然写了很多市井鬼怪,但是大部分故事都是节录或改写前人志怪、传奇、野史笔记而成。

比如《刘阮遇天台女仙》原出《幽明录》,《玉箫再生为韦妾》原出《云溪友议》,《崔生遇玉卮娘子》原出《玄怪录》,《星女配姚御史儿》原出《异闻集》等等。

“原创,我宋人难道不能原创?”风月主人突然升起一股拼比心,“不,我可以。大宋以文治天下,我也是大宋文人,必须可以!”

【现在我们来到明清,明清时期,开始有了大家熟悉的僵尸小说。】

【先说明朝。】

【明朝的志怪小说也很有特色,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小说汇编。一种是嘉靖年间,汇集了唐朝传奇的《虞初志》,里面也有收录鬼怪小说,比如《周秦行纪》、《离魂记》、《东阳夜怪录》,都是名篇佳作,文学水平比较高;】

【第二种是以王世贞所编的《艳异编》为代表的“艳异”类小说汇编。“艳”指的是香艳的情爱故事,“异”指的是奇怪不合常理的故事,比如各种鬼怪小说。在《艳异编》的影响下,还出现了《广艳异编》、《古艳异编》和《续艳异编》;】

【不过发展到后期,逐渐突出“艳”而忽视“异”,变成了重点以“艳/情”为重心的小说汇编。】

嘉靖皇帝朱厚熜:“……”

为什么,每次一到大明,一到嘉靖年间,画风突然大变!

他好不容易坚持上朝不修道了,大臣们谴责的眼神看得他又想回去炼丹了。

但是一想到继续炼丹要被骂,朱厚熜还是强忍着不悦,继续听着,脑子里在疯狂骂文人。

【第三种就是主要以志怪小说为编纂主体的《说郛》。】

【明朝的鬼怪小说比较矛盾。一方面因为明朝以理学为主,鬼怪小说中说教意味浓重;】

【另一方面,因为朝□□败,帝王荒淫,明朝自中期开始,社会上流动着对物质的享受和感官刺激的潮流,社会上性病流行。卖春宫图、□□的店铺随之出现,好男风的习俗盛行。】

【上行下效,“好色”之风蔓延,明朝的“鬼怪小说”会着重写“女鬼”的美貌,和男主对“女鬼”美色的心动,后期的交往与唐朝时更重感情与功名不同,更重视“相与欢”,也就是肉/欲/刺/激的层面。】

荆咕放出几篇作品,套路非常雷同。

一开始是男子孤身一人,在荒郊野岭、在破庙、在桥上、在雨夜、在老宅子里,各种地方,艳遇某位可疑女子,或者说是“女鬼”。

然后重点:描述一番女鬼多么多么美艳!

交谈,拉扯,再次进入重点:宽衣解带上枕席。

关于如何上枕席,描绘的手法非常丰富:“抵夜同入小阁,遂偕缱绻”、“张目挑之,遂偕枕席”、“延始惧而竟莫能自制,相与欢”……

朱元璋看得双眼木然。

他已经对后代子嗣的好色无语了。

一个个不缺女人,为什么还能如此荒淫!

皇帝都没带好头,难怪天幕说“上行下效”!

但是主播也很无语。

荆咕叹气:【其实咕咕真得很不想再说□□了,这样容易让人怀疑主播是什么不正经主播,只知道看艳/情小说。】

【但是,真的逃不过!谁能想到我讲个鬼怪小说都能遇到这种题材!】

阴嫚公主十分同情:“这个咕咕也是不容易,看这种小说,又不好看又恶心人。”

嬴政的眉心跳了跳,看向六国之人眼里带着深思。

若是六国贵族都是这种好色之徒就好了,他打下六国可能比现在更快。

刘彻看笑话看得很开心:“这明清,啧啧,真是比我们大汉差远了。”

大臣们交头接耳:“我们还是自己动手写吧,就像大唐文人一样,多写点好的,正常的。”

“不然后世子孙看得全是明清那种小说,苗子都得长歪了。”

“指望后世子孙不行了,后世文人全抄汉唐的,我们大汉文人不能比不过大唐。”

话说到这里,文人互卷的氛围就烘托起来了。

一时间,连什么政斗什么风雅上青楼都没兴趣了,他们有更伟大的事业——写作!为后世文明延续而写!为后世子孙洗眼而作!

【要是明朝皇帝能看到,咕咕一定要跟老朱提提意见,别总是想着约束女性,看看你们大明的男人,简直憋得要变态了似的,一个个像色中饿鬼,连女鬼都不放过要搞/黄/色,真得是。】

【要缠足,还不如给男人缠。白天抬轿子去朝廷上朝,下朝了抬回家继续办公,让他们没时间去耍流氓,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像我们现代,工作996,007的,半夜零点还在加班,累得连生孩子的兴趣都没了,直接解决问题。】

朱元璋还真是疯狂心动。

他自己都加班,官员凭什么不能加班?

下朝还有时间去狎妓,真是太闲了。

朱元璋阴森森扫过一群大臣,觉得上梁不正下梁容易歪,他要先正正上梁,让他们忙到没心思想那门子事。

【明朝的志怪小说非常丰富,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也有著《志怪录》,侯甸著《西樵野记》,陆粲著《庚巳编》,陆采著《冶城客论》,王同轨著《耳谈》,钱希言著《狯园》,都属于志怪小说里的精品。】

【到了清朝,最经典的志怪小说要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续子不语》,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李庆辰的《醉茶志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

【僵尸作怪的小说不是明清才有,唐朝时期就有,但是明清是最多的,约有20多篇。】

为了给网友来一点童年的“美好回忆”,荆咕特意放出了熟悉的僵尸画面。

深山义庄上,半夜棺材自己打开,一个人突然直挺挺地从棺材里坐起来!

他猛地一脚踹飞棺材盖,从棺材里直挺挺地跳了出来。

一身蓝色的官袍,一顶黑色乌纱帽,双臂往前直直地伸着,指甲黢黑一看就有剧毒;唇边有獠牙,看到活人就咬脖子吸血。

他膝盖不能打折,只能直挺挺地跳跃行走,但是一跳如同飞翔,十分快速!

伴随着熟悉的阴森音乐和僵尸跳画面,天幕下不同地方响起了尖叫!

.

“啊——”

玄烨听着后宫传来此起彼伏的尖叫声,有些头疼。

再往前看,已经有大臣直接吓晕了过去。

是的,男人们碍于形象没有尖叫,但是在那僵尸从棺材猛地跳出来时,恰好身后一名蓝袍官员拍了拍那位大臣的肩膀,大臣回头一看,差点以为身边也有僵尸,当场吓得昏倒了。

玄烨一边吩咐太医救人,一边突然觉得大殿气氛阴森了起来。

再看面前的官袍,十分不顺眼,尤其是蓝色!

【我们现代常说,为什么主要看到的僵尸是清朝僵尸?】

【根据清代袁枚在《子不语》记载:僵尸可以分成八个晋级过程: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游尸、伏尸、不化骨。】

【僵尸刚开始尸变,脸色发紫,即“紫僵”。几个月后,可以升级成一只长满白毛的白僵。数年之后,饱□□血的白僵浑身脱去白毛,长出黑毛,升级为“毛僵”。跳得可以飞起来的僵尸,就是花了几百年时间修炼而成的“飞尸”。我们常见的僵硬地跳跃行走的僵尸形成时间大概是100-500年。那么根据香港电影出现时间倒推,刚好是清朝年间。】

袁枚哈哈大笑:“不错不错,十分有道理。”

只不过,他这个老祖宗有些倒霉。

现在看了后世的僵尸,回头还得看大清的官员,让他有些不想面对。

尤其是晚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尸变”就是非常经典的僵尸诈尸。】

【《聊斋志异》是华夏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着“空前绝后”的美誉,在海外流传非常广。】

【日本江户时代的上田秋成非常喜欢,著作的《雨月物语》被誉为日本怪诞文学的最高杰作,被称为“日本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流传到日本后,不少作者模仿和改写。比如1786年都贺庭钟改编了《聊斋志异》中的《恒娘》篇,1792年森岛中良发表的作品《凩草纸》共9篇作品,其中有7篇是仿写的《聊斋志异》;】

【还有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酒虫》《仙人》等作品取材于《聊斋志异》,太宰治、火野苇平、小山内薰等人都曾创作《聊斋志异》的翻案小说。日本站后“第三新人”派旗手作家安冈章太郎代表作《私说聊斋志异》就是对《聊斋志异》和蒲松龄的再创作。】

蒲松龄笑眯眯一边喝着茶,一边摇着蒲扇,面前简陋的茶桌上放着纸笔,对面坐着一位讲故事的老农。

“先生,天幕在说你,那些日本人都模仿你的作品写作咧。”

蒲松龄心情很好,虽然科举上一生无所成,但是自己喜欢并且为之倾注心血的小说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让他觉得这一生没有白白虚度。

“是啊,他们算是我那不成器的弟子,不拜师就偷师。”蒲松龄故意说着,老农,还有茶馆里其他客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日本人的行为起来。

蒲松龄的心思却已经不在茶馆里,已经飘到了几千年后,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不分国别都喜爱自己小说的世界。

想到这里,苍老的脸上笑开了花……

【以上只是讲解比较经典的志怪小说,华夏古代的志怪小说各朝各代都有很多,远远不止这些。】

【可惜。】

熟悉的两个字,再次让古人齐齐心里一跳。

【我们能看到,原本华夏自先秦以来,神仙鬼怪文化从未断绝过,各朝有各朝的特色。】

【到了华夏近现代以来,代表了古代人诡谲想象与智慧的妖怪文化,在“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和科学、唯物主义的钳制下,已逐渐隐退沉寂了。】

【但是日本对待妖怪文化的态度与华夏几乎完全相反。】

赵匡胤有点心虚。

这种排斥神鬼志怪文化的观念,不会又是宋朝的锅吧?

但是宋朝除了上层不喜欢,民间写得也挺多,不算吧?

【日本在经历了绳文——平安——室町——江户——近现代几个时代的发展后,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妖怪文化”。】

【19世纪90年代,井上圆了发起并成立了“妖怪学”,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妖怪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的国家,日本妖怪学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蒲松龄猛地回神,苍老的眼里放出精光:妖怪学!

是啊,《红楼梦》都可以有红学,他的《聊斋志异》为什么不能有妖怪学!

明明华夏自己有这么丰富的妖怪文化,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妖怪学!

【除了传统的纯文学创作外,京极夏彦等小说家将推理小说和妖怪元素结合起来,使日本的妖怪形象通过小说的演绎得以升华和加深,这样一来,妖怪小说不仅拓宽了日本妖怪文学的范畴,更推动了妖怪文化的发展。】

【到了新时代,在电影、动漫、游戏等新载体的推动之下,妖怪文化成为了日本的“名片”,在各方面发力。】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等动画片里,不断出现童话般美好的神灵妖怪世界,让人心生向往;《夏目友人帐》《滑头鬼之孙》等动漫在中国90、00一代深受喜爱等;还有各种游戏,让日本的鬼怪广为人知。】

【日本妖怪文化与多产业多领域的结合使日本妖怪走向了大众,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

在妖怪电影上映的时候,大量的黑头发、黄头发的观众热情地买着电影票进去观看;

离开电影院,看到了与电影中一模一样的妖怪周边,大方地掏钱购买;

在家中看到鬼怪动画片,一边吃饭一边沉迷地观看,看到需要收费的VIP,毫不犹豫充值,看到喜欢的角色出周边,再次掏钱……

还有游戏,为了喜欢角色的一套好看的皮肤,再次掏钱……

.

“原来这鬼怪都有这么多人喜欢?”阴嫚公主大为震惊。

她觉得自己算是很能接受新事物了,但还是没想到那种奇形怪状的鬼怪都有人买回家,虽然小了很多,但是有的分明就是骷髅吧!!!骷髅也能买回家的吗!!!

“他们都不怕吗?”

“连兵马俑都能放在床头,有什么会怕?”嬴政至今仍然忘不了,自己陵墓中的兵马俑出现在酒店卧室的每个角落时的那种冲击。

阴嫚公主:“……”

扶苏同样被震撼的不轻:“后世还真是百无禁忌。”

李斯微微一笑:“陛下,若是大秦的鬼怪也能卖出那么多钱,臣也喜欢。”

嬴政反应非常迅速,立刻拍板:“先做一批兵马俑玩偶,卖到民间试试!”

天幕帮兵马俑打的广告,不借此功夫给国库挣挣钱白白辜负了天幕的好心。

【我们的鬼怪文化从先秦时代已经诞生,却因为儒家提倡“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被越来越不重视,最终被列为封建迷信,被日本重视,成为了日本的代表性文化,不仅在海外赚了大笔外汇,还赚走了华夏的人民币。】

刘彻痛心疾首:“这是我大汉的钱,我们浪费了多少钱!”

这都是他打匈奴的钱,竟然坐拥宝山而不自知!

“日本人不是喜欢鬼怪吗,里面的玩偶,还有书籍,多写点,去日本换银子,不是,黄金!”刘彻的眼神精准地落在东方朔身上,笑得第一次这么热情,“曼倩,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你不是这么喜欢编排鬼故事?那就好好写,天天写,一边写一边给大汉挣外汇。

东方朔:“……”

爱好变成工作了,痛苦!

但是一想起日本丰富的金银储量,东方朔快速回血:“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这些原本是我们华夏自己的鬼怪文化啊!】

“这些原本是我大唐的钱啊!”

李世民怒拍大腿:“日本人用我大唐的鬼怪赚钱,问过我大唐祖宗了吗?没有!”

“既然没给钱,那我们自己去拿回来。”长孙皇后微微一笑,从善如流地接下去。

这一个“拿”字,就用得极妙。

李世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观音婢说得没错,大唐自己去取!”

那些布偶、雕塑啥的,欺负大唐人不会吗?

大唐人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