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的中国,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淡漠得很。

常德会战期间,一个团打了几天就剩下一个练了,记者采访了一位战士,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要打仗,战士只知道日本来打中国,所以要打他们,其他的一概不知。

是的,很单纯的想法,但这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日军的回忆录中,总是对冲锋在前的中下级军官充满敬意的愿意,因为印象太深刻了,比比皆是。

可为什么军官要冲锋在前?难道这些军官都傻了,不知道这违反作战原则的?

要知道军官如果首先战死,进攻就失去了组织者,这仗还怎么打?可他们别无选择,不这样做,士兵是不会自觉冲锋的。这就是思想落后最大的悲哀。

影片中,灵魂人物无疑是炮灰团团长死啦死啦,而影片中穿插着一场招魂的戏,仿佛死啦死啦就是灵魂的中心,通过招魂的方式,把聚合了一班散兵游勇去共御外敌,这样一个人,只能是一个象征。

但是这个象征却未表现出以往英雄形象“高大全”的特点,相反甚至有点猥琐,举止做派简直像个小丑。

团长龙文章尚且如此,那他手下的那些兵,就更没有一个能符合我们对于抗日英雄的期待了,孟烦了、迷龙、军医、不辣、蛇屁股、豆饼、董刀……

这些“川军团”的主要人物,可以说是老弱病残,刁憨愚痴,而且衣着邋遢,举止粗俗,他们似乎连“兵油子”都算不上,只能说是一些被打垮了的“破铜烂铁”。

迷龙曾说他俩是孪生的,可乍一看,不像。阿译干净整洁,烦了肮脏邋塌。阿译正儿八经,烦了阴阳怪气。阿译壮怀激烈,烦了愤世嫉俗……

简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归根到底是两人的生活态度不同。阿译对生活认真,对理想忠诚,对原则坚守,而烦了就显得得过且过,玩世不恭,并疏于谈论理想。

唯一相像之处就是他俩都是学生从军,从书人转而投笔从戎。对于这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两个人还是十分怀念的,阿译喜欢显摆一些的绩学奖章,烦了则喜欢用知识损人。但实质上,他们还真有点像亲兄弟,是一对矛盾的兄弟。

迷龙、不辣、要麻、兽医、蛇屁股……

帖子几乎将每一个人物都做了详尽的分析,李书枫可以肯定,楼主肯定数次走进电影院,不然不可能分析得这么全面。

烦了对团长说,你就是一只疯狗,我怎么和你趴在一个窝里了……

兽医说:我是兽医,你们是病人,来找我看病,哪怕你们说我是妇科都行……

迷龙的一句特经典话,和你们是战友还不如和耗子当亲家……

飞机迫降后,一群人穿着裤衩子在林子里奔跑,后面是追赶他们的日本兵,居然还有人喊“保持队型”……

“看来二战题材的影片确实比较不受欢迎,但也不是没有突破口啊,咱们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