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早上的时候,还在熟睡中的唐海潮被老妈强力叫醒,这才不情不愿的穿衣洗漱吃饭,这些做好之后,又不得不在母亲的目光下,拿起书包上学堂。而或许是还没睡清醒的缘故,他并没有现,自己的父亲并不在家。

有些木然的走出了楼道,再出了文化局大院门口,这就来到了文化路上。

这时候的文化路还没有改造,路面不如后来的宽阔,路灯也不够气派,就连绿化程度,也只是路两边简单的栽种了洋槐树而已。

不过,尽管这路面看起来不如后来的高级,但唐弄潮总觉得这种比较狭窄的路反而最有感觉,有一股人情味在里头,不像后来的路面,高级则高级了,但却显得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当然了,这也可能仅仅是唐弄潮的怀旧情绪作祟罢了。

刚沿着人行道走了不久,荷,倒是让他又看了一个壮观场面:只见满街道除了中间一点小空隙,大都被乌压压的自行车洪流给挤满了,就连零星的小汽车,此时也得先给这些自行车大军让道,连喇叭都不敢按。

看到这里,唐弄潮倒是想起来了,貌似1993年的时候,文化路上虽然大都是文化局、广播局、电视台、日报社等事业局单位,但是在这文化路附近的几条街,却还有很多的工厂,比如南大街的棉纺厂、毛纺厂、制衣厂、制鞋厂、还有海阳路的机械二厂、造纸厂、缝纫机厂什么的,都跟文化路不远。

这些厂大都是人力密集型产业,工人那是巨多,因此每到早上上班或者傍晚下班的某个时间点,街面上都会形成一个自行车高峰期。在这期间,所有汽车都得给这些自行车让道的,就连市委市政府的车,据说也得给这自行车洪流让道。可话说回来了,市委市政府上下班的时间跟工厂上下班时间不一样,也基本不会撞上。

不过后来,好像就是从1994年开始,这些企业大都开始进行了整改,简单说是破产的破产,并购的并购,总之这些工厂6续在这附近消失了,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大概是从98年以后,就很难在上下班高峰见到这种壮观的自行车大潮了。

到了新世纪,烟海市的文化路已经是本市著名的休闲娱乐中心,路两边到处都是饭店酒吧洗浴房什么的,自行车在这里是基本见不到了,就算有骑车的,也大都是电动车。不过,那时候这里的汽车堵车现象十分严重,一到了上下班高峰时间,整条街几乎都是连绵不绝的汽车长龙,让人感到十分的急躁与压抑。

再次看了看这些壮观的自行车洪流,唐弄潮就不再看了,反正都是那么回事儿,该结束的早晚得结束,时代大潮的脚步,是不会因为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的,你可以唏嘘,你也可以感叹,但却绝不能逆流而上。

唐海潮并没有直接往学校的方向走,反而是向反方向走,唐海潮这么做倒不是想逃课,主要是那里有一个邮筒,而他要先把自己写的信邮递出去。

昨天晚上,唐海潮剽窃了不少流行歌曲,总数大概在四十多,不过这些歌曲大都比较凌乱,可以说什么年代的都有,很多还